上一篇文章
泛民「造王」亢奮 恐淪商界籌碼
發布時間: 2017/01/24
民主派商討今屆特首選舉的提名和投票策略,各派得出的共識為「反操控、有競爭」6字,取代早前較流行但負面的說法:造王。
民主派內不同勢力分開策略性地提名不同參選人,好處是避免了要求所有民主派選委投票予一個參選人(主要是曾俊華),令自己的做法實質上跟建制派無異;至於壞處,當然是分散了票源,放棄了因為有300多票,而能結合商界去成為一股真正的政治實力之機會,只能在提名至辯論階段製造干擾,對最終選情亦不會構成實質影響。
昔反8.31 今保「小圈子」認受?
民主派今日的問題是只懂為自己開脫,而沒有令民主進程再向前行,所以日漸跌入假大空的危機。像今次反操控、有競爭口號,所投射的理念確是「大」,但「假」之處在於民主派不單沒有抵銷了建制派操控,而是反過來讓商界可以間接透過民主派這300多游離票,增加跟中央的談判籌碼,於是把更大操控權送到商界手上。
至於「空」,當然是指民主派要確保有競爭這點:民主派當日批評人大8.31框架下的是假普選,主要論據是那是無真正競爭的選舉——那麼,保護了現行小圈子特首選舉有競爭,對普選有何幫助?為甚麼要確保民主派從來不認受的小圈子選委會,今次要透過競爭而提升其認受性?當民主派促使要有競爭而推舉的曾俊華,已明言政改必須在8.31基礎下進行,民主派當天高呼「換人不如換制度」豈非是空談?留意曾俊華亦認為貿然重啟政改不如做些有建設性的事,那寄望他上場會對普選進程有幫助,又是否只會空歡喜一場?
林鄭葉劉曾俊華 基本立場一致
加上政改及23條立法此兩大民主派核心議題,林鄭、葉劉、曾俊華的基本立場,原則上一樣,故確保有競爭,到底有何意義?相反,小圈子選舉內的商界勢力,倒是希望民主派為他們引入競爭:因為有競爭,商界才可以作交易,然後轉化為利益。換言之,除非民主派能在促進競爭的過程中以為公眾謀求更大利益,否則他們只是為商界作嫁衣裳,最後空爭一場。
解困新聞學的基本原則,是帶着批判思考尋找答案,破而後立。民主派選委不想3月26日特首選舉後空餘恨,可以有何出路?有甚麼具體答案?
民生方面,與其被商界利用,民主派應該積極考慮跟部分中間偏右的商界合作,聯署一份對候選人的訴求清單,特別是對全民退保和取消強積金對冲這兩個問題的具體要求——正所謂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商界為免自己心儀的參選人連提名也不夠而入不了閘,最終很可能也要向民主派選委爭取提名(實情是林鄭、葉劉、胡國興也不諱言會嘗試爭取民主派提名),既如是,民主派選委切忌單純為了要建制內鬥,而輕輕送上提名,而必須就退保及相關議題提出實質訴求,並要求他們協助的商界選委聯署作實。此舉看似艱難,但其實當年醫委會改革的最初建議,正是民主黨與自由黨聯手提出,今日或許能借共同敵人,重施故伎。
扼殺市民手中票 造王為誰造?
政治方面,要建制派跟民主派合作,也確是天方夜譚。既然林鄭和曾俊華均不太願意在未來五年為政改向前衝的話,民主派選委當要求所有特首選舉參選人交出「若2022年沒有普選」時的計劃:會休養生息而沿用現時的特首產生方法?還是會願意透過本地立法,盡量擴大各選委會界別以至立法會功能組別的選民基礎?如果肯改,會怎樣改?
這些問題,選委斷不能放過參選人以「到時重啟政改至算」作回應。事實上,前年否決政改方案後,香港放棄了透過本地立法,在不違反人大8.31框架下去擴大各選委會界別與立法會功能組別的選民基礎的機會。固然各參選者會說:如何擴大選民基礎,總得留待公眾諮詢後才決定,但選委最少要迫使所有入到閘的候選人作此承諾,否則至2022年時,便一定會沿用今天的方法選特首,亦即最快2027年方會有特首普選,並且待2032年或2036年,始會有立法會普選。
嫌上述的方法複雜?較簡單的方法,一早便由梁國雄議員提出了:秉持佔領行動時不接受鳥籠政治的精神,所有民主派選委投白票。不知何解,長毛這個建議到了今天,反而比起以上所提出之方法,更為天方夜譚了——是利之所在?是權力使人迷失?是造王教人亢奮?不是選委的人,根本不能明白罷。從政治倫理來說,民主派否決政改方案,客觀地是拿走了全港選民選特首的票,你不讓我投,而泛民小圈子內興高采烈地談甚麼甚麼策略,也太說不過去了吧!
▲ 民主派商討今屆特首選舉的提名和投票策略,各派得出的共識為「反操控、有競爭」,策略性地提名不同參選人。(資料圖片)
撰文 : 黃永 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