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MPF投資惰性嚴重 怎改善回報?

國是港事

發布時間: 2018/01/29

分享:

分享:

去年4月開始,所有強積金計劃必須向沒有給予投資指示的帳戶提供「預設投資」策略。上星期積金局公布至去年11月底已約有133萬強積金戶口按「預設投資」進行投資,佔所有帳戶的百分之十四。

2成戶口持有人 從無投資指示

推行「預設投資」的原因是有調查指約兩成強積金戶口持有人,從沒有向受託人給予投資指示。這種投資行為稱之為投資惰性(inertia)。要強積金有理想的回報,其中一個關鍵是積極管理強積金的投資分布分散風險,做理性的投資決定。同時他們亦要定期檢討投資的基金,以爭取更好的回報。

不過,根據外國類似強積金的退休儲蓄計劃(例如美國的401k)研究顯示,大多計劃成員都沒有好好管理自己的投資。例如在120萬401k計劃成員中,竟然有8成在兩年內完全沒有買賣基金,而有一成一只進行了一次基金的買賣。類似的情況在澳洲的退休儲蓄計劃亦有出現。只有8%的計劃成員在40個月內進行了一次或以上基金的買賣。

西方的文獻亦指出交易活動和成員的年齡、性別、和入息有關。一般來說,男性較女性收較多買賣。較年長的僱員亦會比年輕的做較多買賣。薪金較高的就會有較多的交易活動。究竟香港強積金個別成員是否有相似的投資惰性呢?投資惰性與戶口持有人的年齡、性別、入息、及產總值有甚麼關係呢?

男性及中年 主動參與率較高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筆者獲得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撥款支持和一個強積金計劃的合作,分析他們過去5年強積金帳戶持有人的數據。結果顯示過去3年間(2013至2015年),約9成成員沒有任何交易紀錄,約6.4%只有一次或兩次的買賣基金,平均每年買賣一次的(即總交易次數是3次或以上)只有4.3%(見表一)。

在過去5年(2011至2015年),亦有達八成六成員沒有買賣基金,約9.0%有一次或兩次的買賣基金。研究發現本港強積金成員的投資惰性是頗強的。

接着筆者分析交易活動是否與成員的年齡、性別、入息、和強積金資產總值的關係。結果顯示男性在5年內買賣超過3次或以上的比女性多,尤其是平均每年超過兩次的(即總次數是10次或以上)。男性的平均交易次數亦較女性多(見表二)。

而年齡與交易次數較為複雜。相比起中年人士(35至44歲),年齡較輕及較年長的有較大百分比是在5年內沒有任何買賣的。而且中年人士(35至54歲)比其他年齡組別有較高百分率參與基金買賣。平均交易次數隨年齡增加而增多,但到了45至54歲年齡組別之後便回落。

3年內沒交易 應納「預設投資」

月薪和強積金資產總值與交易次數有正面關係。換言之月薪愈高和強積金資產總值愈大,交易次數便愈多。月薪愈低及強積金資產總值愈少,5年內沒有交易的機會亦愈大。

總括而言,本港個別強積金成員的投資惰性問題是嚴重。希望有關當局能將針對這些成員進行投資教育,令他們能夠更積極管理強積金資產,改善他們投資行為,以至強積金的作用能夠發揮得更好。

對於3年、甚至5年內任沒有交易活動的強積金戶口持有人,筆者建議將他們納入「預設投資」策略的機制,改善他們的投資回報。

去年4月起強積金提供「預設投資」策略,原因是有調查指約兩成強積金戶口持有人,從沒有向受託人給予投資指示。(資料圖片)

撰文 : 周基利 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社會政策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