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舊思維做新預算 缺「大灣區」視野

國是港事

發布時間: 2018/03/02

分享:

分享:

究竟特區政府要怎樣做才能夠有效實踐其理財新哲學呢?一是它必須對其角色有新的理解,同時亦有需要對宏觀大環境有全面而且準確的認識。

關於前者,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內的說明,其實沒有甚麼突破性的轉變。所謂「促成者」和「推廣者」,並不見得是對政府角色的新理解。

至於對宏觀大環境的掌握,也未見到真正的新思維。將以上兩點加起來,便顯而易見特區政府在實踐理財新哲學上,恐怕仍舊是有姿勢多於實際。對於期望中將會採取新的定位、角色,似乎存在一定的落差。

未掌大環境 難實踐理財新哲學

舉例:財政司司長在預算案內多處提到人力的制約,但他對問題的理解和提問方式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意識,顯然依舊是從一個靜態的框架來思考香港社會所面對的新挑戰。

預算案內有重要的一節是處理今天香港醫療系統所要面對的問題。表面上,司長提出增撥資源、加強人手培訓,已顯示出積極面對問題的決心。但想深一層,則不難發覺其實他對未來挑戰的理解,其實相當表面。他提出:「政府會以3年為一周期,按人口增長和人口結構變動逐步增加醫管局的經常撥款,使之能更有效地規劃資源。」單是這句說話,已明顯反映出他缺乏未來「大灣區」發展的視野。

只看香港內部需求 不切實際

他似乎以為,未來的香港社會仍然可以孤身獨處,毋須每天面對跟區域內不同城市、鄉鎮進行互動,覺得可以依舊憑着香港內部人口天然增長速度快慢、人口結構中老化程度的強弱,來預測需求的增減。這種想法自2003年內地與香港加強互動、流通之後,已明顯變得不切實際。但今天一份自稱掌握未來發展趨勢的財政預算案,竟然繼續以香港來看香港,實在相當諷刺。

難怪他提到大灣區時,只看到「雙市場」、土地資源等,而完全忽略區域融合對整個發展格局所帶來的轉變。

如果特區政府真的認真加強本地醫療人手培訓,司長的估算便不應只看內部需要,而要想像一下,在推動大灣區發展的情況底下,(假設香港的醫療服務能夠保持其競爭優勢)周邊地區將會製造出多少需要(由接種防疫疫苗到一般醫療服務需求),並為整個醫療系統帶來怎樣的衝擊?

這裏所講的衝擊,並不僅限於需要量的增加,而且還包括人手由公營部門轉移到私人市場(因需求增長而造成市場的形成)所帶來的挑戰。如果大灣區的發展會令區域內的人口、經濟資源的流通更為暢順的話,那麼我們對將來的醫療需求,應有全新的估計。

缺乏動態思維 仍停留舊框架

舊時的估算方法已經過時,而未來香港必須更自覺的從區域的角度來想像問題。現時財政預算案所呈現出來的問題意識,仍舊是在處理眼前見到流感迫爆公立醫院,而不是在更長遠的未來,留意到宏觀大環境進一步出現變化後,香港社會將要面對一個怎樣的局勢。

特區政府在口頭上提及大灣區、一帶一路,但未有真的從這些角度來考慮問題。簡單一句,就是不夠大氣,以至在想像未來時,缺乏動態思維,同時也沒有甚麼新的形勢解讀。

在這樣的情況下,盡管現屆特區政府喜歡談創新,在行動上則依舊停留於舊的框架裏。這樣做的話,又怎樣會能夠實踐理財新哲學呢?

(請【按此】瀏覽更多財政預算案相關文章)

預算案提出會以3年為一周期,按人口增長和人口結構變動逐步增加醫管局的經常撥款,反映缺乏未來大灣區發展的視野。(資料圖片)

撰文 : 呂大樂 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