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理財新哲學初露端倪 力度可加大
發布時間: 2018/03/03
期待已久的現屆特區政府第一份財政預算案終於出爐。一如坊間估計,2017至18年度的財政盈餘達到1,380億港元,乃原先估計的163億元的8.5倍。
我們樂見財政司司長在發展創新及科技產業,以及強化公共醫療系統方面增加了財政撥備,以促進本港經濟轉型、推動發展科技及創新產業,以及對本港長遠的人口老化問題作出承擔。
與此同時,司長透過退稅及重新訂立稅階等稅務措施,和中產人士分享經濟成果。另外,針對「N無住戶」和學生等社群,司長繼續透過關愛基金和其他短期紓困措施,對這類人士作出關顧。
特首林鄭月娥於去年倡議的理財新哲學,可以在今次的財政預算案中看到端倪。
稅務措施推動經濟 歷年最多
首先,特區政府在今次的財政預算案中,透過稅務措施去推動經濟的手段,可算是歷年最多。例如在金融發展方面,財政司司長建議擴大現有的債務證券稅務豁免範圍;又研究為私募基金引入有限合夥制的可行性和相關稅務安排;另外,政府會擴展合資格企業財資中心的利得稅寬減範圍,以及研究如何提升香港作為保險業樞紐的競爭力,包括稅務安排和其他監管要求。
而在全民退保仍未達成社會共識的情況下,財政司司長建議透過提供合資格自願醫療保險產品,以及合資格延期年金產品供款的扣稅優惠,加強市民的退休及醫療保障。司長又建議放寬個人入息課稅方法,減輕市民負擔。環境保護方面,司長建議新增「一換一」計劃,鼓勵車主選擇電動車。在創科方面,特首去年已提出企業符合資格的首200萬港元研發開支可獲百分之三百稅務扣減,餘額亦可獲百分之二百扣減。
由此可見,特區政府正積極利用不同的稅務措施發揮「促成者」和「推廣者」的角色,支援特定行業,創造有利營商的環境。
儲備巨 投資未來仍有空間
另外,根據政府資料顯示,政府自回歸後每年的公共開支通常徘徊於本地生產總值的18至20%左右,除了1997至98、2003至04和2013至14三個財政年度高於20%。財政司司長預計未來5年的每年公共開支,將達本地生產總值的21%以上,可見政府對於公共開支正作出更大的承擔。
然而,雖然政府預計未來5年的開支會有所增加,其5年後的財政儲備仍然估計相當於政府開支的21個月,達12,226億港元之巨。似乎特區政府對於投資未來的力度,還有增加的空間。
縱觀整份財政預算案,司長主要透過注資不同類型的基金或團體去發展經濟、投資未來,例如在發展創科產業方面,財政預算案預留額外500億港元支援創科發展,包括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及香港科技園公司撥款、預留100億港元支持建設醫療科技創新平台等。在公共醫療方面,司長建議設立5億元中醫藥發展專項基金,更會預留3,000億港元作為初步預算,配合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
誠然,政府每年都在財政預算案上設立或新增注資於不同的機構及基金。我們贊同政府在發展創科產業及改善醫療設施方面更加進取,亦同時期望政府可以落實適當的措施,檢視每個機構及基金對於運用有關財政撥款的成效。
續優化稅制 外判研發納扣減
稅務政策方面,司長強調香港稅基狹窄,政府每年繼續非常依賴賣地及印花稅等波動性較大的收入。由於財政預算案未有提出應對方案,我們期待於去年成立的稅務政策組,將會提出具體建議如何優化稅制,以避免政府收入每年的波動及不確定性,保持香港稅制的競爭力。
對於財政司司長提出了的稅務措施,相信政府會盡快釐清有關措施的詳情。例如研發開支的額外稅務扣減,我們理解業界正熱切期待上述扣減的細節,並希望能夠擴大扣減範圍,包括容許企業在外判研發服務開支上作出扣減。
整體而言,新一屆特區政府為市民提交了一份全面又積極的財政預算案,而政府亦就本港當前面對的短、中、長期挑戰作出了回應。至於每項財政撥款最終能否發揮預期效果,以及政府如何檢視每項撥款的成效,將會是財政預算案的成功關鍵。
(請【按此】瀏覽更多財政預算案相關文章)
▲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回應本港多方面的挑戰,至於每項撥款最終能否發揮預期效果及政府如何檢視成效,將是成功關鍵。(資料圖片)
撰文 : 陳瑞娟 安永香港及澳門區主管合夥人
譚志雄 安永稅務及諮詢有限公司稅務及諮詢服務執行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