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共享居所潛力巨 修例鼓勵新設計
發布時間: 2018/03/03
相信大多數政客、評論員和市民都會認同,住屋乃香港面對最迫切的社會問題。但其實只要到其他大城市看看,便會發現當地人也面對類似情況。
不止是倫敦、紐約、溫哥華和悉尼同樣有高樓價的問題,甚至你沒有想像過的柏林、都柏林和西雅圖的樓價亦遠超人們所能負擔。
樓價終要調整 但不意味變平
各地的原因不同,香港主要面對土地供應短缺問題。過去十年低息環境持續,是樓價失控的其中一個主因。低息有助刺激環球資產價格,導致市場扭曲和推高估值。到某個時候情況便會放緩,但這個時候會何時出現、經歷多久,相信任何經濟學家或分析員也不敢作出預測。但價格終歸要調整,貼近用家的消費力。
不管怎樣,香港或溫哥華等樓價極度難以負擔的情況將會緩和。
這並不意味樓價會變得便宜或住屋問題得以解決。只要香港和其他城市的經濟仍然蓬勃,提供令人滿意的生活質素,便可吸引人到來工作及居住,並維持對住屋的需求。現時,香港集中為家庭尋求可負擔的居住空間,這亦是最緊迫處理的事項。
共享善用空間 比納米樓吸引
但長遠而言,我們也需考慮人口和生活方式的轉變,例如獨居和小型家庭住戶的數目正不斷增長,當中最主要的組別是剛進社會就業的年輕人(包括本地人和新移民人士)及退休長者。因此我們需要引入一些新思維,以更好地運用空間。
其中一些城市就建立不少共享空間,並開始成為趨勢,讓人們共同享用居住設施。基本上,共享居住空間並不是新概念,大學宿舍和合租單位正是例子。但當未來或會出現更多對小型住戶需求的時候,或許可以引進更多及更大規模的共享房屋計劃。
共享居住可以更有效利用空間,因為居民可以共用某些設施。就算單位設有獨立的廁所和廚房,居民仍可以共享公共休息室、貯物空間和洗衣房等。透過有效地使用空間,就算單位是位於市中心也可比蚊型納米樓更具成本效益,並能吸引年輕人。
拓門路擴網絡 可促初創孵化
同樣地,共享空間的發展可讓居民有機會享用更多娛樂及悠閒設施,例如健身室、康樂室及天台花園等。這類共享設施適合仍然身心健康、活躍的退休人士,和一些有創意的群體或有共同興趣的人。
共享居住空間的另一賣點,是讓人們有更多機會投入社區,甚至有助開拓職業門路和加強人際網絡。三藩市就有類似的發展商標榜項目為初創企業孵化器。在香港,這個概念仍處於起步階段,但的確有其潛力。
我們不應把共享居住空間及過渡性房屋混淆,後者是非政府機構把空置單位改裝給貧困單親家庭入住的臨時計劃,這些住客可因此搬離劏房,但不可解決他們的長遠住屋問題。
須考慮地點 利融入社區
社會要討論如何為單位業主加入商業元素,使其可出租單位賺取合理收入之餘,也讓租客可以負擔。有些投資者及發展商把舊酒店及樓宇翻新改裝成可負擔的住房,希望吸引較年輕的專業人士。但首要解決基本設計問題,例如樓底的高度、能否安裝高架床等,也要考慮地點是否合適,以便融入當地社區。
政府可能需要修改相關的條例或程序以鼓勵新設計。測量師學會早前建議,政府以低地價方式予長者房屋的發展項目,這或許可以考慮。
可是就算我們的物業市場扭曲的情況得以緩和,我們仍然面對生活空間的壓力。改變生活方式或許可讓大眾對房屋有更多不同類型的選擇,而非只集中以傳統家庭為主的單位。
更多共享居住選擇可為人們帶來更大彈性、更有效利用住屋空間。
▲ 共享空間在香港仍處於起步階段,但發展潛力巨大,可以有效利用空間,更具成本效益,並能吸引年輕人。(資料圖片)
撰文 : 陳智思 行政會議召集人
欄名 : 房策透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