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網絡資訊爆炸 「網編」把關受苦

國是港事

發布時間: 2018/03/03

分享:

分享:

高登、連登、香港討論區、親子王國等,都是不少香港人喜歡流連的網上討論區。網上世界不乏精采內容,但也有些不良,甚至令人反感的資訊。

雖然各大討論區皆明言管理人有權將這類內容移除,保用家六根清淨,不過負責審查這些內容的工作人員,卻有機會因為經常接觸這些資訊,飽受精神折磨。

外國已經有從業員因而報稱出現精神問題。在網絡資訊爆炸的年代,這些「把關人」的精神健康,愈來愈需要社會關注。

網絡「把關」人 精神轟炸求索償

在網上「把關」,不限於負責打理網上討論區的人員。我們日常使用的社交媒體如Facebook,也會聘用「內容審查員」(content moderator),審查用戶檢舉的內容。從事這類工作的人,可能會不斷接觸到粗言穢語、仇恨言論,以至色情、變態、血腥的資訊。甚至有Facebook內容審查員稱,每分鐘都在看斬首片段,工作毫無快樂可言。

更甚的是,有從業員聲稱出現精神問題。兩名前微軟內容審查員便在2016年入稟美國法院,指控微軟早已知悉審查工作會對僱員及其家庭造成損害,但沒有預先警告他們,要求微軟賠償。其中一位由2008至2014年任職內容審查員的原告,聲稱工作令他發噩夢、幻聽,以至患上創傷後壓力症,覺得難以使用電腦和留在小童身邊,否則會憶起工作時看過的兒童色情及暴力片段。另一位原告從事審查的時間雖然較短,但也同樣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在公眾場合見到成人,會聯想他們乃潛在施虐者;遇上兒童則會擔心對方安全。

減「小編」衝擊 網企提供輔導

其他從業員即使沒有如上述個案般熬出精神問題,但工作期間或多或少都要承受一些精神衝擊。要減輕其不良影響,僱主在保障員工精神健康方面有一定的角色。海外一眾科網龍頭也逐漸注意到各類不良資訊為員工帶來的負面影響,其中微軟在2009年開始,已為從事內容審查的團隊提供輔導服務。

由包括蘋果、Facebook、微軟、Google等多間龍頭公司成立的組織The Technology Coalition,則就如何增強僱員面對兒童性侵影像的抗逆能力出版手冊,建議企業在審查員職前坦白說明將要處理的資訊;由曾接受心理創傷治療訓練的專業人士提供教育、評估及輔導服務;以及考慮要求所有員工接受輔導,以消除員工因求助而生的羞恥心。

上述的一些建議,例如事先讓「把關人」清楚將要面對的資訊,實行會較為簡單,成本也不太高;但如果要聘請專業人士替員工做輔導,便未必是一般小型企業(例如本地討論區的營運者)所能負擔。

再者,某些「把關人」只是外判員工,沒法受惠於支援直屬員工的措施。「香港討論區」就明言討論區管理團隊不是其公司職員,而只是討論區的會員,也即是一班「志願者」。而更具規模的科技公司,更可能將相關工作外判到海外。過往就有報道指,美國有愈來愈多這類工作被外判至菲律賓。

科技刪不良資訊 但也要把關人

與提供輔導服務這類亡羊補牢的措施相比,運用科技移除網上令人不安的內容,似乎更能直接處理問題。科技進步下,人類可以「訓練」電腦辨別不同物件的特徵,令有能力判斷影像是否含有不當內容,例如亞馬遜的Amazon Rekognition辨別影像服務,就在去年加入了審查照片及影片的功能,協助用戶識別明顯或具暗示性的色情內容。

但另一方面,縱然電腦技術發展到能準確無誤地辨別出令人不安的內容,也不代表人類毋須「眼冤」。因為判斷某些內容是否適宜發布,不能僅靠事物表象,一件事物是否猥褻、色情、暴力、應否被社會大眾看到、是否符合討論區或社交媒體的使用規則,都涉及人的價值判斷還有文化知識。例如出現女性乳頭的照片,在某些情況下是色情物品,但同時Facebook亦容許發布母乳哺育的相片或帶有切除手術傷疤的乳房相片,以及描繪裸體的繪畫、雕塑或其他藝術品的圖片檔案。

除非程式厲害得可作一些涉及價值取向的判斷,並獲大眾信服,否則各類網絡審查工作,最終還是避不開人的參與,也意味始終有人要時常觀看令人不安的內容。我們往後在討論區或社交媒體暢所欲言,也不應忘記幕後「把關人」的敬業樂業。

在討論區或社交媒體,有管理人把有些不良,甚至令人反感的資訊刪除,保障用家六根清淨,而這些「把關人」的精神健康,愈來愈需要社會關注。(資料圖片)

機構 : 智經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