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官方加密貨幣 助應對經濟危機?

國是港事

發布時間: 2018/04/04

分享:

分享:

說起虛擬貨幣,一般多會聯想到比特幣、萊特幣等被熱炒的加密貨幣。對於各種民間發行的加密貨幣,各地政府的取態不一,既有如歐盟和中國內地般選擇加強監管,最近香港證監會亦首次叫停一家公司向香港公眾進行首次代幣發行(ICO)。另一方面,也有政府「親自落場」,推出官方加密貨幣。他們究竟是想「追上潮流」,還是另有所圖?

委內瑞拉政府在今年2月20日發行的石油幣,是世界上首個由主權國家發行的加密貨幣,其幣值由該國原油儲備支持,期望以此應對國內惡性通貨膨脹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委內瑞拉在2018年底的通貨膨脹將加速升至13,000%,足以令銀紙變廢紙。有見及此,委內瑞拉政府將石油幣幣值與油價掛鈎,讓國民以其支付稅款,並向當局購買食品和能源等基本服務。

不止是委內瑞拉,同樣盛產石油的俄羅斯,根據《金融時報》報道,也在考慮推出「電子盧布」。總統普京的經濟顧問Sergei Glazev認為這有助俄羅斯迴避西方經濟制裁,透過加密貨幣與世界各地交易。

瑞典消費者 主動棄用現金

推出官方加密貨幣,不一定是為了應對經濟危機,其中瑞典政府便是出於對「無現金社會」的預期,而決定擁抱官方加密貨幣。瑞典央行相信,隨着現金交易愈來愈少,由私營公司搭建的支付系統,將會成為錢銀往來的主要渠道,但為了預備危機來臨,官方有需要提供替代選項,推出官方加密貨幣,並建設獨立於銀行系統的基礎設施。

根據瑞典央行去年發表的《瑞典央行e-krona計劃》,瑞典邁入無現金社會的進程十分理想,零售業的現金支付比例從2010年的接近4成,下降至2016年的15%左右。在香港,以電子渠道支付的私人消費開支,亦已佔整體6成以上。隨着近年內地科網巨企打入香港支付市場,以及政府推動儲值支付工具和虛擬銀行的發展,香港的無現金化進程,相信會進一步加快。

在無現金化被一些人視為先進的同時,瑞典作為無現金社會的先行者,卻是有所警惕。他們發現,公眾持有現金的比例自2007年開始向下,背後有着複雜的原因。雖然當地的商店、博物館和餐廳,都只鼓勵非現金交易,就連銀行櫃台都有半數不處理現金,但97%消費者,其實每月最多只有一次遇上無法用現金付款的情況。當局相信,瑞典的無現金化實況,是公眾也在主動放棄使用現金。

官方獨立支付系統 防風險

這種情況可能會令一些人聯想到數碼鴻溝的問題,即一些難以使用無現金支付工具的人,例如長者、更生人士和移民等,會被邊緣化。瑞典央行更擔心,將支付系統的控制權交給私營部門,會形成「無王管」的風險,認為除非社會大眾重拾現金,否則一般人將幾乎沒有機會以全無風險的央行資金儲蓄和支付,進一步減低整個支付系統在危機後的復原力。

瑞典央行相信,由國家推出官方加密貨幣e-krona,可讓公眾即使身處無現金社會,也有途徑獲得受官方保證的支付載體。為此,國家還要搭建一個獨立於商業銀行的支付基建系統,開放讓多個支付服務供應商連接。這個系統並非要「一統江湖」,不過央行估計當經濟不景氣時,人們會對銀行業的信心下降,對e-krona的需求則迅速上升,特別是那些超出存款保障限額的資金,更會對受官方保證的e-krona趨之若鶩。這時候一個獨立而安全的支付系統,就至關重要。

瑞典央行構思的其中一種e-krona支付系統,是每名用戶都需要在中央數據庫註冊一個戶口,餘額直接歸屬於用戶名下。同時,也構思另一種更貼近現金的「價值型」官方加密貨幣系統。該系統不設中央數據庫,用戶只需持有儲值卡,便可透過讀卡器交易。其好處是如同現金交收一樣匿名,政府無從追蹤。然而,如果該儲值卡損毁,或者失竊,後果就會如同丟失錢包中的現金。

港推快速支付 多與業界合作

與瑞典希望在商業銀行之外完全另起爐灶相比,金融管理局擬於9月推出的「快速支付系統」,雖然同屬政府牽頭,但有更多與業界合作的成分,方便用戶進行跨銀行即時轉帳或扣帳,並容許個人之間即時轉帳。現時,主要零售銀行和儲值支付工具營運商均表示會加入。

由此可見,香港的零售銀行和儲值支付工具營運商雖同樣「山頭林立」,但快將有由官方促成的支付基建,與瑞典央行擔心的情況不盡相同。不過單從應對經濟危機的角度出發,政府是否需要推出「加密港幣」,協助市民分散存款風險,在香港繼續無現金化進程的同時,仍有一定討論空間。

說起虛擬貨幣,一般多會聯想到比特幣、萊特幣等加密貨幣;對於各種民間發行的加密貨幣,各地政府取態亦不一,既有加強監管 ,亦有「親自落場」發行。(法新社資料圖片)

機構 : 智經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