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貿戰升級 在美中國舊好友也變臉
發布時間: 2018/08/15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每年都舉辦訪美團,與當地政經界會面,但中美貿易戰升溫,今年他們卻感受到不少在美的中國友好態度變了,替中國說好話變成政治不正確。
基金會7月中訪美,會面的美國政經界人士,包括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美國商務部、美國商會、美國交易所、傳統基金會等。
替中國說好話 變政治不正確
經過在美國近一周的考察,有基金會成員坦言,美國部分商界原先不喜歡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但在特朗普成功大力減稅後,這些商界人士對他改觀,認為他實際幫到商界。而且,在特朗普全力宣傳下,把中國當成敵人和對手而非友好,已幾乎成為美國朝野共識,無論是共和黨或民主黨,現在基本上都抱持此看法。
反而,過去不少原本對中國友好的政經界人士,現已轉變態度,有些人甚至不敢替中國說好話,因為這已變成政治不正確。
對於中美貿易戰,陳啟宗認為,特朗普真正着眼的並非削減中美兩國的貿易逆差,因此中國起初與美方談判時,以為可以用削減貿易逆差來解決兩國的紛爭;其實是看錯了形勢,因為如果雙方達成協議,特朗普等於失去了政治籌碼。那美國11月6日中期選舉後,中美又能否達成協議?陳啟宗笑言,中期選舉之後,特朗普就要展開更重要的總統連任選舉工程了。
陳啟宗論貿戰 中美兩敗俱傷
貿易戰下,中美誰是贏家?陳啟宗以7呎2的巨人來比喻美國,20年前或許可輕易一巴掌打倒不算高大的中國,但中國不斷長高,6呎、6.6呎,現在已長成7呎高,兩人打起來,只能是兩敗俱傷;例如在中國的美國公司多達6萬多家,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也打到自己人。
美國雪城大學經濟系教授洛夫利(Mary E. Lovely)上周在《紐約時報》的撰文也指出,中國向美國出口的產品中,約6成是美國等外國企業生產的貨品,美國對中國徵關稅,實際上對美歐公司徵稅;量化而言,中國公司損失每一美元的銷售額,中國經濟受到的影響少於一美元,因為部分是由生產鏈的其他國家承受,例如美國和南韓等。洛夫利甚至認為,中國將勝出這場貿易戰。
▲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左二)每年都舉辦訪美團,今年7月訪美時,曾與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中)會面。(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圖片)
撰文 : 傅流螢
欄名 : 有政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