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立秋‧處暑

健營坊

發布時間: 2018/08/22

分享:

分享:

筆者今期會因應部分讀者的要求談一下二十四節氣的立秋及處暑。立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第13個節氣,也是一年中秋季的開始;緊接之後的氣節就是處暑。

立秋,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秋,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立秋以後氣溫由熱轉涼,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慾開始增加,是進補的好時候。

但秋季氣候乾燥,夜晚雖然涼爽,但白天氣溫仍較高,故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為主,可選用芝麻、蜂蜜、銀耳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秋季空氣中濕度低,皮膚容易乾燥,因此,應重視機體水份和維生素的攝入。

要注意立秋後飲食不要過於生冷,以免造成腸胃消化不良,引發各種消化道疾病。例如西瓜性寒,立秋後隨着氣溫慢慢降低,腸道對寒涼食物的適應力會下降,特別是脾胃虛寒的人容易引起腹瀉。辛味食物立秋後也要少吃,如葱、薑、蒜、韭菜等。因秋天自然界的生機開始收斂,而辛味食物鼓舞氣血外發,正好和自然界的趨勢是相反的,故不宜多吃。

處暑一般在西曆8月23日前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這氣節代表暑氣開始潛處藏伏,與秋季肅清之氣並存於外界環境中,這意味着一年之間最熱的天氣正式終止。

此時早晚漸轉涼快,但中午日間仍有暑熱之氣傷害人體,有如秋天的猛虎傷人,故處暑中的暑熱之氣亦有「秋老虎」之稱。日常生活經常出入冷氣間,身體始終長時間接觸寒涼之氣,故「秋老虎」未必是導致人體不適的主因。反而多是冷氣間一冷一熱而受外邪的情況較常見。

坊間或者網上流傳很多秋天養陰潤燥的湯水,如羅漢果、薏米、沙參、玉竹、麥冬、百合等等,秋天的身體口乾可以源於秋燥,也可源於脾虛水液代謝下降,亦可源於過食辛辣燥熱食物,故應因應體質,人云亦云則有機會多飲傷身。

秋季空氣中濕度低,皮膚容易乾燥,因此,應重視機體水份和維生素的攝入。(資料圖片)

撰文 : 張琛 註冊中醫師

欄名 : 醫琛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