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內政風波 無礙打貿戰
發布時間: 2018/08/30
這陣子的國際新聞又再圍繞着美國來轉。除了貿易戰外,還有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曾經」的親信被定罪、參議院麥凱恩(John McCain)逝世後的風波等。
特朗普狂而不蠢 政策符共和黨
特朗普前競選團隊經理馬納福特(Paul Manafort)逃稅及詐騙等8項罪成,是第一次有他身邊的人被起訴成功。而特朗普的前律師科恩(Michael Cohen)更間接指控特朗普指派他,在競選期間向疑似與特朗普有染的女性支付款項以阻止她們爆料(掩口費);如此事屬實,是嚴重的選舉問題。
大家關心的是,當先後兩名與特朗普有密切關聯的人物認罪,會否令特朗普身陷被司法起訴的危機?這又會否為共和黨11月中期選舉的選情帶來影響?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先要了解,特朗普的行事作風實在和太多人不同,影響了我們的期望和觀感,故此恐怕不能以常理度之。在一般情況下,自己的親信被起訴成功,怎樣也會影響到當總統的本人。可是,或許我們本來就對特朗普沒有期望,於是反對他的人繼續反對,支持的人也沒有因此事動搖。
當然,更重要的是,雖然特朗普言行出位、瘋狂,常常令人十分厭惡,但他上任以來的政策基本都符合共和黨的一貫框架,令共和黨支持者能容忍他的瘋狂行徑(有些支持者可能本身也是這樣瘋狂的;特朗普就是他們的偶像了)。例如他忽然叫停國務卿訪北韓會談固然十分突兀,但他一直以來的現實外交政策,用美國的實力直接地迫使其他國家就範,跟從美國設下的框架,卻頗符合共和黨支持者的口味。
而且,特朗普雖然瘋狂,但並不愚蠢,有時甚至懂得在適當時候退讓不蠻幹。例如他和麥凱恩不和,天下皆知。在麥凱恩逝世後,特朗普最初只以Twitter發文而不出聲明悼念,甚至白宮在周一早上一度不再下半旗致哀,違反了美國政府機關會下半旗至死者葬禮的傳統,其實都很能表現到特朗普的瘋狂、甚至小人性格。然而,當公眾輿論接連批評特朗普欠缺尊重後,他就改變初衷,下令下半旗至周日葬禮完結,並發文告悼念麥凱恩。
被抨不尊重麥凱恩 特改弦更張
這似乎不是特朗普忽然良心發現,而是麥凱恩始終是共和黨的殿堂級人物,亦得民主黨人的尊重,更是軍人世家——麥凱恩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海軍四星上將,他自己亦是軍人;驅逐艦「麥凱恩號」就是以他們爺孫三代而命名。就算政見不同,始終還是同黨的,若基本禮數也不做,會把共和黨基本盤選民也激怒了,這似乎才是特朗普改弦更張的原因。由此看來,特朗普固然明顯是個人品格有問題,但政治上不是完全不敏感的人。
回看現時情況,他的親信問題會否令他身陷司法風暴,又會否影響中期選舉?就司法問題來說,暫時其實還未有直接證據可指控特朗普。科恩聲言是受參選人指使的供詞固然是第一次有證詞直接指向特朗普本人,但離開能檢控他還有一大段距離。
刑事檢控在位總統 暫未有先例
事實上,能否檢控在位總統是有法律爭議的。不過和一般人理解不同的是,美國的憲法,甚至法律都沒有直接寫明總統在位期間不能受刑事檢控;這只是司法部在1973年水門事件前後定下的內部政策而已。而上次克林頓(Bill Clinton)案件的檢察官最終只把證據寫成報告交給國會彈劾,卻沒有直接刑事檢控克林頓。所以到底能否刑事檢控在位總統,暫時未有先例可循。
特朗普「通俄門」一案的內容也和尼克遜(Richard Nixon)或者克林頓的案件差異太大,很難比擬。暫時來說,既沒有足夠證據起訴特朗普,事件亦未對共和黨帶來極大回響。親共和黨傳媒霍士新聞在科恩認罪的當天,並未作頭版報道,反而以一名非法移民殺人為頭版,就是一個例證。
至於中期選舉的結果,現在談論更是為時尚早。傳統上,美國民眾傾向政黨輪替,並不放心讓一個政黨同時掌控白宮和兩個國會太長時間。從這點看來,民主黨或能重奪眾議院的控制權。至於參議院的情況卻複雜得多。
貿戰兩黨共識 政黨輪替難大改
不同於眾議院每兩年就全面改選,參議院是每兩年改選大約三分一的席次,而每名議員任期則為6年。現時共和黨在參議院的100席中僅有51席的微弱優勢,可是這次改選的席次裏,卻有20多席原本是民主黨的。如果民主黨要奪取參議院,就要既保住這20多席的同時,再額外爭取多兩席,難度頗高(見圖)。
至少,近日的事件似乎不會有太大幫助,而順帶一提,麥凱恩留下的位置要到2020年才會補選,其間會由州長指派人員暫代。
如果希望美國這些政治事件或選舉能改變現時的貿易戰格局,恐怕難以如願以償。沒有了特朗普,美國的外交政策或許會少了些戲劇色彩,但現時的貿易戰大方向已成兩黨共識,不會因為誰人下台或政黨輪替而大改。這點我們要有現實的認識和準備。
▲ 美國總統特朗普一直以來的現實外交政策,頗符合共和黨支持者的口味,因此其前親信即使被定罪,他的支持者也沒有因此事而動搖。(法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陳成斌 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助理教授
欄名 : 中美博弈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