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時移勢易 港元續掛鈎美元?
發布時間: 2019/01/25
早前行政長官主禮數學論壇時,自嘲云:「數學家寥寥數語,扼要清晰;政治家喋喋不休,欲言又止。」物理學泰斗愛恩斯坦發現質能對量定律,原始論文長話短說,論證精闢,乃不可多得之經典。
聯滙並無選擇? 恐以偏概全
適值港元恢復固定滙率掛鈎美元35周年,近期《香港金融管理局季報》發表鴻文,長篇大論,以計量經濟實證制度得失。聯繫滙率行之有效,港元反覆緊貼官價,而利率偏軟,長期低於美息,不外老生常談。總結制度遇強愈強,愈少干預愈具公信力,也耳熟能詳。弦外之音,聯繫滙率幾經風浪,掛鈎美元別無選擇,則以偏概全,未知香港與中華大地之間貨幣淵源深厚,聯繫滙率初心在於維護實質外滙關係,互惠互利。
新生代官僚可能沒讀歷史,未知港元聯繫滙率實行已有83年之久,在不同時期經歷了不同風浪和挑戰,總結而言可分三個階段:環球固定滙率下硬掛鈎英鎊時期(1935-72年),環球浮動滙率下軟掛鈎美元時期(1972-83年),環球浮動滙率下硬掛鈎美元時期(1983年-),見證錨貨幣選擇及操作需因時制宜的關鍵。
須注意的是第三階段之「優化措施」,此乃撥亂反正,回復原始操作,背後揭示的現實是:當年倉卒掛鈎時百密一疏,因此需事後「優化」補救。
環球固定滙率下硬掛鈎英鎊時期(1935-72年)。香港開埠,沿用華南通行貨幣,顯示兩地貨幣一家,包括大清銀両及西洋銀圓。港元脫胎自西洋銀行紙幣,原是銀票,可兌現墨西哥鷹洋及西班牙本洋等銀圓。後來始正名並賦予法定地位,發行需白銀儲備不少於三分二面值。近百載以後(1935年),中國貨幣放棄銀本位,港元亦轉用英鎊本位,改為百分百官價(兌16港元計)外滙儲備。二戰後重光,跟隨英國實施外滙管制,指定銀行始可官價買賣英鎊及參加同業清算所,其他非指定銀行則須經指定銀行買賣英鎊及清算銀行與同業交收。
聯繫滙率操作,實務較理論複雜。其一、在外滙管制下,同業清算實際也使用官價英鎊交收,港元銀根有百分百官價外滙支持。其次、銀行提存現鈔,須同時官價買賣英鎊,始可交收。其三、在環球固定滙率下,任何偏離官價炒賣不會持久,市場有自動調整機能,勝在四両撥千斤,曇花一現波動可迅即擺平。其四、若清算管理銀行(即滙豐)需將同業清算結餘以官價轉存外滙基金(即後來「新會計安排」),政府必要時可調節銀根及流動性,提升市場效率。
英鎊1967年貶值14.3%之役,港元先貶後升,富戲劇性,彰顯香港與中華大地存在着的外滙特殊關係。港元本同步跟隨,五日後改變初衷,升值10%,來回實際貶值5.7%。新訂官價每英鎊兌14.551港元,折合每美元兌6.061港元。事後分析,中國外滙得失是箇中關鍵。
二戰後地緣政治變遷,香港擔當中國經貿窗戶及金融渠道。人民幣實施外滙管制,出入口需借道港元兌換美元等外滙,經香港13家中資銀行交收。中國春秋兩季出口商品交易會設於廣州,而非上海,便是此道理。當時每百港元兌換35人民幣,若港元依足英鎊貶值,人民幣套滙少兌2.5美元之多。
環球浮動滙率下軟掛鈎美元時期(1972-83年)。美元1971年停止官價黃金兌換,英鎊翌年浮動,港元改掛鈎美元,直至1973跟隨美元浮動,仍堅持貨幣局制度,維持十足外滙儲備。其實港元與美元關係仍然密切,滙率徘徊在五算水平,利率大致同步;即是說,港元名義上浮動,實際仍掛鈎美元,保持滙率穩定,維護中國經香港套滙利益。
在環球浮動滙率制度下,外滙基金與發鈔銀行改用港元交收,免除發鈔銀行之外滙風險,記帳貨幣也從英鎊轉為港元。例如:增減港元鈔票流通,發鈔銀行從外滙基金帳戶提存等值照應港元,其後外滙基金自行買賣美元,調整儲備。
聯滙83載 因時制宜選錨貨幣
此應變安排先天偏離聯繫滙率制度,原來自動調節機制失效,須倚賴市場干預紏正偏差。政府對衍生問題瞭如指掌,也採取針對措施,尤其金融三級制及港元利率協議法規化,維持滙率穩定。金融三級制驅趕存款回流銀行,受制於利率協議,而利率偏軟有助中港貨出口創滙。
外滙銀行公會改組為香港銀行公會,將利率協議納入規管,並規定議息前須徵詢財政司,配合貨幣金融政策。無獨有偶,改革在總督1979年破格訪京後,中英1983年展開香港前途談判前,背景不言而喻。
環球浮動滙率下硬掛鈎美元時期(1983年-)。假若香港沒有前途問題,民心沒有忐忑,港元名義浮動而實際掛鈎美元,維持滙率穩定也不成問題,歷史或許改寫,毋須恢復固定滙率。
不過歷史從沒如果,九七回歸是現實,中英談判開局不順也是現實。形勢比人弱,政府急謀對策,既穩定人心,又不影響中國套滙。釜底抽薪,遂於1983年恢復固定滙率制度,每美元兌7.8港元,終令市場焦慮一掃而空。
百密一疏,政府滿以為現鈔發行註銷及同業現鈔提存使用官價外滙,聯繫滙率即回復舊觀,與掛鈎英鎊時期無異。時移世易,港元早已撤銷外滙管制,銀行再不分指定及非指定外滙銀行,同業清算並非使用官價美元,此部分港元銀根並無官價外滙支持,種下投機脫鈎禍根。
若能把握兩次機會及早矯正,1997/98年亞洲金融風暴港元應可獨善其身,倖免熱錢來犯。無獨有偶,兩度皆是美元減息救市,與港元現實背道。首回是1987年美國股災後,卻制定負利率對抗港元升值壓力。次回是1992年美國經濟衰退,卻更改同業提存現鈔機制,使用市價美元,避免有滙兌損失轉嫁客戶。聯繫滙率變成虛有其表,對冲基金始有機可乘。政府捨易取難,寧鬥力不鬥智,有違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之道。事後優化措施(所謂「任七招」),其實亡羊補牢,回復掛鈎英鎊時期之狀態。此外環球奉行浮動滙率,港元設強弱兩端官價,總較傳統定點靈活,乃青出於藍。
港元人幣 實質外滙關係未變
總言之,實施聯繫滙率有兩個關鍵,第一、傳統機制是固定滙率下硬掛鈎,若施行於其他組合,不能依樣葫蘆。第二、錨貨幣選擇因時制宜,雙邊經貿關係是重點。早年港元隸屬英鎊外滙區,況且出口往英國及聯邦為主,自然掛鈎英鎊。其後美國市場取而代之,美元取代黃金為國際貨幣本位,轉掛鈎美元也理所當然。現內地已取代美國首席經貿夥伴之地位,香港與內地關係重返開埠至1935年時期,港元又面臨錨貨幣抉擇問題。
香港與內地貨幣本是一家,相輔相成,即使形勢使然分道揚鑣,實質外滙關係未變。人民幣2005年改革滙率,踏上國際化之路,自由兌換指日可待,港元乃有實無名之離岸人民幣,聯繫滙率已再走到轉捩點。
形勢比人強,抱殘守缺非智者所取,也非香港之福,未知特區財金官員有否認清問題、作好綢繆?
▲ 港元聯繫滙率實行已有83年,見證錨貨幣選擇及操作需因時制宜的關鍵。(資料圖片)
撰文 : 鄭宏泰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助理所長
陸觀豪 退休銀行家、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名譽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