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派錢混亂擾民 智慧城市要追落後
發布時間: 2019/01/25
政府向市民派錢,反成擾民舉措。事件既顯港府做事粗疏,亦折射出政府雖有發展智慧城市的雄心,卻還未做好智慧基建。港府應從便民角度出發,發展部門互通的智慧基建。
系統倘互聯通 查閱一目了然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去年在輿論壓力下,最終推關愛共享計劃,向合資格市民派4,000元。計劃籌備一年,推出時表格印得不夠,不許網上交表,一定要郵寄,誰有資格申領也不太清楚,混亂非常。最後政府特事特辦,郵寄時郵資不足,由政府支付,豁免申請者住址證明,又增設電話熱綫解答市民查詢。
今次派錢混亂,反映制定有關程序時粗疏離地,不能網上交表更令人慨歎是甚麼年代。政府指因另設新系統要18個月,耗時更久。但市民不禁要問,港府不是早已雄心壯志要將香港發展為智慧城市,如港府有相應的視野眼光,應已建立跨部門的整全智慧基建,為市民一站式提供公共服務,不用另建系統?
例如,一方面港府已運用市民交稅和差餉紀錄,得出市民是否合資格及可獲派多少錢,另一方面市民輸入身份證號碼,便取得相關資料,只要選擇銀行戶口,便可即時過數。
此並非天方夜譚,雖然規模龐大複雜,但以現今技術並非不可行,何況現時不少政府部門都已對市民提供電子化服務,如交稅、水費和差餉、出入境、借閱圖書等,但系統各自獨立,並未統一以便民。
港府現正推行的更換智能身份證,實是契機。現時全球做得最好的是愛沙尼亞,身份證儲存個人資料、病歷和電子簽名,一證在手可使用1,000項電子服務,包括網上銀行、報稅、辦理證件、替子女報讀學校、到不同醫院看病等。此外,積金局擬推出「積金易」,港府亦可藉機發展為整合市民在不同政府部門資料互聯互通的平台,推出便民的電子化服務。
「積金易」新契機 系統互通平台
當局亦應開放不涉及私隱的經整合數據,透過統一的格式以開放應用程式介面(API),讓公眾和商界透過創意開發新商機,推出更多嶄新服務,推動智慧城市邁步向前。
政府推動智慧城市責無旁貸,更要全面整合地做,而非散件式執行,還須顧及長者能否適應到電子化服務,保留非電子方式,並提供相關機制和人手協助他們,這樣才能兼顧各方利益,大步追落後。
欄名 : 社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