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解決醫護荒 港府須有整全方案
發布時間: 2019/01/31
對放寬輸入海外醫護、以免再年復年公院迫爆,特首林鄭月娥表示,現非考慮的適當時候。港府事不避難,就應盡快為輸入海外醫護訂立原則,與相關持份者磋商如何務實紓緩醫護壓力。
疊加人口老化 醫療壓力日增
林鄭昨在立法會接受質詢時,有議員提議輸入海外醫護,先讓在外國就讀醫科的港人子女來港執業,但林鄭擔心此舉可能引起爭議,讓已工作超負荷的醫護要分心討論有關問題,故現非考慮相關安排的適當時候。
問題是醫護人手不足並非今日之事,而是已令公立醫院即使在平時亦見人手緊張,每年兩次流感高峰期,更已年復年令公院醫療系統瀕臨崩潰,醫護年年告苦。人口老化令問題更為嚴峻,估計到2026年,65歲以上長者多達25%,對醫療需求只會有增無減。
政府已按計劃斥資2,000億元,在2026年底前擴建或重建多間醫院,增加5,000張病床至26,550張,去年更增加150名醫護學額,包括50個醫科生名額。但這些不但都是遠水,而且按政府估計未來10年本港仍欠至少1,007名醫生,故即使每年多50名醫生,最快也要2025年才能投入服務,到2030年才額外增300人,尚欠707名醫生缺口。
何況,欠至少1,007名醫生的數字,是以現時每千人有1.9名醫生來推算,換言之,即使填滿了欠額,也只代表情況不會惡化,而非改善。要扭轉情況,就要提高醫生比例,但人才何來?
主流意見已認同是輸入海外醫護。政府應提出一套整全方案,包括醫生比例、病床比例、護士比例等,並和持份者磋商,並定時檢討。醫護組織或許擔心輸入海外人才會令他們待遇受壓,但現時人手嚴重不足,輸入人才不會對他們的待遇造成多少壓力,更可分擔已超負荷的工作,減輕醫護重壓。
海外不乏輸入醫護的較成功經驗,例如新加坡對從世界158家著名醫學院畢業者可免試執業,保證了高醫療質素。本港若維持現時過高的輸入醫護門檻,只會令醫院迫爆、病人久候、醫護壓力爆煲、市民怨憤,政府被怨懟的情況恐日益嚴重。
人手嚴重不足 豈止醫療行業
其實除了醫療外,本港還有多個行業如安老護理、建築和運輸業等,都出現長期人手不足等問題,人口老化只會令問題愈趨深重。港府也須按行業訂立原則,與持份者商討,既顧及從業者利益,更以公眾利益為重,定出整全方案考量輸入人才,真正緩解人手荒。
欄名 : 社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