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落實大灣區規劃 港有4座大山

國是港事

發布時間: 2019/03/26

分享:

分享:

中央繼公布大灣區建設規劃綱要後,日前又在北京召開了領導小組全體會議,由組長副總理韓正主持,會上認同了8項利港措施,但最重要的信息是要求粵港澳三地認真落實規劃,對香港的意義尤大。

香港熱情參與者 僅建制親中派

當時韓正提出的最基本觀點,是三地要抓緊把綱要的藍圖細化為施工圖,切實扛起主體責任,以確保戰略舉措落地生效。8項措施可視為落實的首個訊號,在一系列利港領域作出具體的安排,是為了滿足港人要求。

韓正又認為大灣區建設態勢良好,並可由3個「前所未有」來體現:中央高度重視、社會熱情參與和歷史條件具備等。以上各點與實際情況相比如何,值得探討。

對於粵澳來說,韓正所說由藍圖到施工圖抓緊落實和3個「前所未有」完全適用,無大問題。特別是廣東方面,在綱要出台前便早有周詳部署,有些項目早已開始施工,實行「偷步搶閘」,將來做的可能比綱要所要求的更多。

三地中香港為例外,故令人懷疑韓正所說的是針對香港,從客觀情況看也確如此。「社會參與熱情」只局限於建制派及親中人士,在另一邊抗拒情緒很大。這可由香港「可選擇不落實綱要」、「被規劃」及有損「一國兩制」下,高度自主等說法反映。反大灣區陣營除在輿論上攻擊外,還可通過立法會及其他渠道阻延有關施政。這種政治生態阻力不容忽視。

沉迷不干預政策 保守拒變短視

此外,還有其他非政治性的技術性阻力,對延誤落實綱要的影響同樣深遠難解,包括:(一)欠缺長期及戰略性的產業、科技發展規劃能力和意識;(二)項目的決策及施工周期長;(三)要素投入中土地供給尤為緊缺;至於資金及人才香港其實供給不虞,缺的是引導機制。

究其根源阻力,首先來自意識形態偏差。政府長年沉迷於「不干預」政策,對長遠產業規劃輕視抗拒,即使想改變這境況亦有心無力,因缺乏相關知識及才能,故要尋求外力協助,如委託內地機構「代規劃」。

社會上同樣瀰漫短綫思維及見識,「High Tech hi嘢」想法普遍而根深。還有整體的危機感不足及優越感偏高,以致難以掌握發展升級的緊迫性及必要性,拒變保守心態增多和「獅子山下」的拼搏及企業家精神淡退,而年輕一代的伸手向上意識尤強。經過長期繁榮安定後,社會的偏安心理綜合症候群日趨明顯。

項目落實周期長的根本因素是決策機制過度政治化,要經過立法會等多重審批。但近年又浮現另一個同樣嚴重的問題:項目施工超時超支的「雙超」狀況常規化,更可怕的是施工質量也出現重大問題(如沙中綫所顯示)。這或只是冰山一角,近年工程、醫療等各類事故頻仍,反映香港一直引以為傲的「精英管治」光環褪色。

決策施工慢 缺地最根本問題

大灣區建設將進一步凸顯周期長問題:規劃要求約3年內到2022年完成框架布局。香港目前在不少項目上連具體規劃也未有,更遑論施工圖。例如作為深港創科園的主體部分河套地區,要到2021年才能批出首批土地,到2023年才能見到首批可用建築物。由於科技發展換代迅速,許多用戶等不了而須另謀出路。拖慢建設且不能與內地配合乃浪費資源,機會成本很高,故有激進建議認為河套應以BOT(Build興建, operate營運, transfer移轉)形式交給深圳開發,或索性由中央把該地撥還深圳。這些建議自難落實,但問題確得解決。

最後,土地供應不足可說是制約香港經濟發展及改善民生的最嚴重及最根本問題。目前港府正大力開拓住房用地來源,但商業用地的短缺同樣不能忽視,因這會更直接地影響競爭力及發展步伐。創科、新興產業發展及再工業化等用地的規模不小,目前科學園、工業邨等的空間未必能滿足長遠需求。有內地前高官建議讓香港在粵北劃「飛地」,意指在某個行政區內劃出一塊土地給予另一行政區管理,對此類及其他建議應予認真考慮。

無論如何,對香港落實大灣區規劃的政治性及其他障礙殊難緩解,中央及港府應就其影響作務實評估。

粵港澳三地政府上月在港共同舉辦「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宣講會」,特首林鄭月娥在會上作主題演講。(中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凌鵾 經濟分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