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特變招遏中國 犧牲科企不可取

評‧析‧天下

發布時間: 2019/05/27

分享:

分享:

中美貿易戰擴大至科技戰,美國總統特朗普看來調整對華策略,限制美國科技出口,勢阻中國科技發展。不過,這變相切斷美國科企財路,最終或衝擊美國的經濟。

限制美國科技出口,看似只是貿易戰的延伸戰綫,但十分符合特朗普一直以來的主張:以經濟手段,維護國家安全。

華為首當其衝 美圍堵料續來

首先,美國對華策略似乎有變,但非突變。特朗普以往主張攻擊中國的進口商,對華貨加徵關稅;如今策略更明確,瞄準中國的主要科企,限制美企與他們生意來往,勢抑遏中國科企。

美國政府去年已計劃科技封殺行動。華府據報去年與美企一直在閉門會議中,討論如何訂出出口管制的清單,有望在未來幾周內完成清單。出口管制清單的建議限制範圍包括人工智能、機械人和3D打印等技術。

可見,美國早有具體計劃,遏制中國科企發展。特朗普或者相信,以美國經濟一時衰退,換取中國國運掉頭走下坡值得,即使犧牲部分美企,也在所不惜。

特朗普背後的盤算,是關稅戰帶來的利益和籌碼不夠多,還是如外界所料,以此打亂「中國製造2025」,恐怕還須特朗普親自解畫。

華陣痛難免 加快拓自家技術

其次,華為只是特朗普第一個目標,美國封殺中國科企陸續有來。華為禁令掀起科技戰序幕,料非唯一遭封殺的中國科企。美國據報考慮封殺多5間中國監控技術商,包括海康威視、淅江大華技術等,限制其購買美國零件及技術。

然而,這一招自然引發不少美企憂慮。中美科企有密切的生意來往,一旦美國擴大封殺中國科企,等同斷美企財路,衝擊美企盈利之餘,更有損美國經濟。美國一眾科網及晶片股近期跌勢凌厲,正是市場用腳投票的鐵證。

非牟利機構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ITIF)近月發表報告更指,華府的做法會在5年內,威脅到美國560億美元的科技出口,以及7.4萬個職位。

ITIF又警告,特朗普政府試圖強行切斷中國科企的供應鏈,可能衝擊美國經濟。特朗普如此行,的確損人不利己,是否真的值得,實成疑問。

特朗普今次變招,對中國而言,陣痛難免,但也可視為一個機遇,加快發展自家技術。中國仍離「技術自給自足」很遠,但未嘗不是一個動力。

撰文 : 鄧燕君

欄名 : 國金札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