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培養子女自制力 預防打機成癮

國是港事

發布時間: 2019/06/11

分享:

分享:

最近世界衞生組織(WTO)首次將稱為「遊戲障礙」的電子遊戲上癮行為列為疾病,要求各成員國需要為此疾病提出新的治療及預防措施,並於2022年起生效。

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五版》,打機成癮是指一個人持續不能控制自己的打機行為,以致損害日常生活。繼賭博失調後,打機成癮可能是第二個會被醫學界納入行為失調的成癮疾病。

在數碼年代,人人隨身都擁有一部,或是多部的智能電話,而電子遊戲流動應用程式(Apps)更是日新月異,款式多元化,其普及和方便程度簡直是無與倫比。現今的電子遊戲不但是個人化的遊戲,甚至可以連綫與三五知己,或是網絡朋友一較高下的平台。與此同時,電子遊戲亦昇華成為電競運動,各國都有電競選手參與世界大賽,南韓電子競技協會更獲准成立,並致力推動電競成為正式體育賽事;特區政府也屬意推廣電子競技活動。

還有,許多網紅早期都是靠教導網民打機而吸引數以百萬計的粉絲追隨,可想而之,電子遊戲、電競產業都不知不覺滲入了年輕人的生活當中。

中肯一點來說,電子遊戲確實可以鍛練思維,增加靈敏反應,也可以紓緩壓力、調節情緒、豐富生活,更是一個年輕人的社交平台,提供同儕間的閒聊話題。本中心透過這些網紅接觸隱蔽的年輕人,其中一些年輕人的精神健康實在有很大需要。另一方面,電子競技亦是各國一個既新興,又龐大的產業,規模日益增長,市場潛力難以估算。

打機成癮 損健康影響社交

然而,世衞卻叮嚀各國必須高度重視,共同採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預防沉迷電子遊戲。相信罪魁禍首並非電子遊戲,而是「沉迷」。因為如果打機上了癮,其危害非常顯著。

首先,長時間打機會直接損害視力、睡眠質素,亦會忽略運動,影響健康。同時,過分投入虛擬世界會令情緒波動,甚至有機會影響現實世界的正常社交、溝通能力等。投放打機的時間愈多,對學業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會愈大。有些電子遊戲需要玩家買點數卡,有機會導致花費過多金錢,甚至欠債。有報道曾指出,有青年人因連續十幾個小時打機,誘發嚴重精神性疾病。因此不提高警惕,遊戲障礙將嚴重影響年輕人的身心健康。

父母對於子女沉迷打機的問題可能會感到束手無策,其實除了要以身作則外,也可以按子女的年齡,刻意製造不同類型的家庭活動,如參與運動或美術活動、參觀博物館等都是很好的代替品,最重要是讓子女明白他們是有「選擇」的,打機並不是唯一有趣的活動。

每天限上網兩小時 減精神損害

根據本中心對年輕人使用互聯網和參與電子遊戲活動的研究調查,愈多逗留在互聯網的時間,精神健康指數愈差:可將互聯網使用時間每天控制兩小時之內,便不會構成顯著的問題。但香港缺乏生活和活動的空間,有時電子遊戲活動,確是一些年輕人在沒有其他選擇下的活動。要衝破雞蛋和雞的迷思,社區可以改善和擴大生活的空間,給他們多一個選擇!

在提供選擇的同時,子女亦應由小培養自制能力的良好品德。子女年幼時,父母為求得到一刻的寧靜及安穩,好多時都會取出手機讓年幼子女觀看影片,美其名就會說服自己只是用媒體幫助子女學習外語而已,久而久之,電子奶嘴就此形成了。不難發現在街上坐在嬰兒車內的幼童,以及在餐廳上坐在高腳椅的孩子,都能熟練地把玩手機。電子產品能提供即時的資訊,同時亦削弱了他們的忍耐力,凡事也要即刻,不能即刻滿足他們,他們就會大發雷霆、情緒失控。為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般父母也會認輸,自動獻上手機,打機從此就成為了父母與子女間的導火綫,經常為此而爭拗。

父母不能心軟 否則變本加厲

在這樣環境長大下的子女,當進入青春期後,以為已經能自主自己的生活,打機就徹底攻佔了他們的日常生活,親子關係變得繃緊,爭拗亦變得習以為常,試問父母怎能相信他們會無緣無故懂得自制,懂得自我規範打機的時間呢?

新西蘭的一項追蹤研究,花了整整40年研究小孩的自制能力如何影響他們將來的人生,無論是身體狀況、藥物濫用、青少年犯罪,以及長大成人後的經濟財政、生活滿足感,並成為父母後的親職教養,自制能力高的孩子,在長大成人後在上述各方面都比自制能力低的孩子優勝,可想而知,自制能力對人生有多大的影響。

培育自制能力應從小做起,延遲滿足孩子的慾望,或是設定條件及界綫,父母絕不能心軟,否則他們就輕易挑戰到底綫,後果只會變本加厲。

香港是一個急促的城市,做甚麼事都要快,甚至同一時間要做多項事情才感滿足,大環境不利於發展自制能力,如果我們不刻意去栽培,不止遊戲障礙的問題會衍生,就是人生其他範疇也似乎是舉白旗投降了罷!

父母可以按子女的年齡安排家庭活動,讓子女明白打機並不是唯一有趣的活動。(資料圖片)

撰文 : 葉兆輝 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
張鳳儀 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培訓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