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港府推動經濟 須由治標轉向治本

國是港事

發布時間: 2019/12/13

分享:

分享:

近日作為香港海運港口局代表團成員訪問上海,除了參加第20屆中國國際海事展並出席香港展區的開幕儀式外,還拜訪了上海市交通運輸委員會、中遠海運集團以及中國船東協會等政府部門、航運企業及組織,並有機會和上海航運港口業界進行深入交流。

由於香港社會充斥暴力的示威浪潮已延續半年,在會面中讓筆者感受最深的,是內地朋友們對香港當前情況的關心,是對香港持續遭受暴力破壞的痛心,但都仍然對擁有中央政府支持和一國兩制獨特優勢的香港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當然,在私下溝通中,大家不免更加坦誠,主要也包括三點:首先,中央政府一直要求全方位支持香港發展,那麽內地企業特別是國企就必須服從指令,繼續堅持在香港興業展業;其次,雖然香港依舊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制度優勢,但不進則退,內地及亞太區域內部分城市的追趕腳步極快,導致香港這種優勢正在褪色;再次,如果香港短時間內不能平息暴力衝突,並且長期困於政治民生上的不穩定,那麽企業「在商言商」,勢必要考慮長遠業務布局。

這不禁讓筆者思考,在香港社會恢復平靜穩定之後,到底要如何探究深層次問題,破解困局,利用優勢重新出發。筆者希望從香港航運業角度,嘗試對香港揚帆起航的新出路進行初探。

蟬聯最自由經濟體 是福是禍?

香港社會持續的紛擾似乎讓很多人忽視了一件內地近期發生的大事,就是中國共產黨在10月28日至31日召開了第十九届四中全會。在全會通過的《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將「一國兩制」定義為中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可以說,正因為這優勢,使得總部設在倫敦且有着近百年歷史的全球最大非政府間國際航運組織——國際航運公會,選擇將其首個海外辦事處落戶香港,並命名為「中國辦事處」。

隨着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在國際航運市場與日俱增的影響力,國際航運業「東風西漸」已成大勢所趨,使國際航運公會更希望加強和中國政府以及業界的聯繫,在制定國際海事監管規則時,能盡可能和中國達成互相合作與諒解。因此,國際航運公會在香港設立中國辦事處背後,有一個更重要事實是,正是由於在以國際航運公會為代表的國際航運業眼中,香港是中國的香港,同時又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才使得香港從與新加坡和東京的競爭中成功突圍,成為「中國辦事處」的不二之選。

這也印證了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去年接見港澳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指出,香港有在國際社會發揮作用的優勢,可通過多種方式支持國家參與全球治理。這也是一國兩制優勢下,香港具有不可替代性特點的重要體現。

今年9月,香港再次獲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但此次蟬聯第一,正值香港暴力示威愈演愈烈之時,反而讓更多人反思,這第一對於香港來說,到底是福是禍。香港可謂自由資本主義的忠實信徒,一直奉行自由放任的經濟發展模式,直至梁振英時代才提出「適度有為」引導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再到林鄭月娥時代提出特區政府要在經濟發展中扮演「推廣者」和「促成者」這些更積極主動的角色。

但這麽多年來,特區政府在每年《施政報告》中,更多只是着眼於當前或未來一年的一些計劃,在經濟和民生發展等諸多領域的長遠發展規劃依舊欠奉,導致深層次結構性問題經年累月得不到解決。

獅城力促航運 香港卻歎慢板

香港航運業就是這個問題的一個縮影。回歸22年,也是香港港口吞吐量從全球第一滑落至第七名的過程。在面對環伺周邊港口野心勃勃發展時,除了直至今年4月不同碼頭營運商尋求「自救」組成「海港聯盟」之外,鮮見特區政府提出提振吞吐量的具體政策或措施。反觀一直被視為香港區域內最大競爭對手的新加坡,2017年就已經提出將港口搬遷以提升兩倍吞吐量的計劃,而號稱全球最大自動化集裝箱碼頭也在今年10月破土動工。

此外,雖然新加坡不生產一滴石油,但早在1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布局油氣石化產業,現在不僅發展成為全球第三大煉油國,更因此吸引眾多油輪公司將新加坡設為地區總部,從而有效推動了新加坡整體海運業集群發展。

再看香港,直到去年特區政府才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對如何鼓勵和吸引海運業的業務委託人來港興業展業進行研究,但迄今也未見到任何可行性方案的出台。更令人遺憾的是,2017年《施政報告》曾經提出制定推動海運業發展的全方位策略,兩年多已經過去,不但沒見到相關策略,甚至連這個提法都在最近兩年的《施政報告》中失去蹤影。

鞏固一國兩制 吸金融法律專才

持平而論,特區政府過去幾年不可謂不着力推動香港海運業發展。特別是2018年《施政報告》連推8項措施,成為回歸以來《施政報告》論述海運發展的最長篇幅,而這些措施也已經在逐步推動落實。但是,這些小修小補的措施,都回答不了香港航運業長期發展的大問題,包括如何利用大灣區發展機遇促進區域內港口避免惡性競爭,如何藉助一帶一路建設促進香港航企在船舶管理、租賃和融資方面拓展更大市場,如何基於香港龐大註冊船舶噸位推動海事保險市場發展,如何憑藉香港在金融和法律服務的現有優勢培養和吸引更多航運金融和法律人才。這些都需要特區政府從「治標」向「治本」轉變,而這種轉變只能先以自身的解放思想,從而具備高瞻遠航的視野和能力,發掘香港優勢及作用,從而實現為航運產業進行長遠發展布局。

說一千道一萬,其實終歸一句,香港到了該鄭重考慮如何堅持和鞏固一國兩制,如何完善和發展自身優勢的歷史關鍵時刻。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回歸20周年視察香港時曾說:「發展是永恒的主題,是香港的立身之本,也是解決香港各種問題的金鑰匙。」正如開篇所談,無論是對內地還是海外,擁有一國兩制的香港才會是永遠不可被替代的東方明珠。而想要實現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就需要香港繼續保持和提升優勢,找準國家所需從而發揮香港所長,才能使這顆東方明珠始終熠熠生輝。

政府小修小補的措施,回答不了香港航運業長期發展的大問題,包括如何利用大灣區發展機遇促進區域內港口避免惡性競爭等。(資料圖片)

撰文 : 劉洋 國際航運公會中國辦事處首席代表、香港海運港口局增補成員

欄名 : 國是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