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滙豐停派息 怎權衡公私利益?
發布時間: 2020/04/21
滙豐聽從英倫銀行建議,停止派發2019年第四季及2020年全年股息。此事引起香港各界口誅筆伐,更有小股東成立組織維權,希望施壓滙豐再討論派息議題。
保英國歐盟經濟 忘記小股東?
滙豐歷史悠久,更是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藍籌股,故此它的股東基數堪稱全港最大,多年來不但凝聚了一批香港市民作為小股東,當中更不乏退休人士,依靠滙豐派息去維持生活所需;也有很多非牟利機構、社團、學會等以股息作為部分收入來源。滙豐停止派息,確實影響不少人的收入。由於受影響人數眾多,跟其他本地上市公司比較,這次股東利益受損,具有更廣泛的代表性和演示性。
除滙豐外,英倫銀行及歐洲央行也建議多家銀行採取鞏固資本、保存實力的措施,目的是保障新冠肺炎疫情打擊下英國及歐盟區內的經濟,可見英倫銀行及歐洲央行並非只針對滙豐股東,而是着眼於英國和歐盟的公眾利益。滙豐雖然在全球擁有近20萬股東,但在英倫銀行及歐洲央行眼裏,保護英國及歐盟逾5億人口自是重中之重。
今次事件引起的其中一項爭論,是在資本主義下,股東利益還是公眾利益重要?一家上市公司究竟要付出多少責任維護公眾利益?
私企不止一次 配合政府「救國」
在近代史上,私營商業機構不止一次為了援助國家經濟或特定產業,而擱置股東利益。遠在1907年,美國摩根大通公司的總裁J.P.摩根便出資挽救當地銀行擠提和金融恐慌。近期的例子包括中國在2015年「暴力救市」,用猛烈的行政手段去要求證券商出資「托市」,甚至勒令券商暫停向投資者借貨沽空,不准分析師發表負面評論,不准大股東減持,試圖挽回股市下跌的頹勢。
這些企業行為在當時都並非以商業原則作考慮,更往往提高了公司股東面對的風險。銀行由於在業務範疇、功能及客戶基礎上有其獨特性,更常常成為政府指令「配合」經濟和公共政策的對象。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美國就曾多次要求銀行以政府擬定的方式處理不良資產,像當時美國最大的儲貸合作社華盛頓互惠,被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接管,其大部分的資產又被移轉給摩根大通銀行。
今次滙豐停止派發股息事件有另一獨特之處引發爭論,便是滙豐保存的的資金主要是為了保障英國經濟,降低資金鏈斷裂的風險。香港輿論對此頗多非議,蓋因過去滙豐乘着香港經濟起飛而茁壯成長;筆者尤記得在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很多香港市民響應滙豐管理層的號召供股,以緩解其資本短缺的窘境。時至今日,香港仍為滙豐貢獻達58%的稅前盈利;可是滙豐先在1993年遷冊倫敦,後聽從英倫銀行建議停止派息,在在顯示其忘本之態。早前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便倡議成立一間真正植根香港、由香港人管理的國際級銀行,避免滙豐再次對香港市民予取予攜。
公營機構私有化 經濟差先受壓
另一邊廂,公營企業也經常面對股東利和公眾利益的衝突。港府在最近公布的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措施,提出港鐵票價自7月起減價兩成,為期半年,政府將承擔一半損失,上限8億元。這是公營企業置公眾利益先於股東利益的另一例。
近年政府透過分拆上市讓市民分享公營機構的穩定收入,更引入商業化和專業化的管理,改善服務,提高績效,這些都是過往由公務員作為管理人難以企及的;但另一方面,當經濟不景或這些機構的作為不符合普羅大眾的期望時(例如港鐵連年加價,領滙扼殺小店生存等),政府便面臨「去市場化」的壓力,為求民望,往往施壓這些企業以公眾利益為先。有關決策經常左右徘徊,遠有擱置機場管理局的上市計劃;近有海洋公園披露虧損連連,要求以公帑再度注資。
把握分拆上市時機 省注資煩惱
過去港府為不斷應付社會發展的需求,成立了不少公營和半公營企業。例如為推廣旅遊業,1971年成立海洋公園、後來在1999年與迪士尼合夥組建主題公園;為推動科創,港府又發展了多個研究所、香港科學園和數碼港。筆者建議港府應先果斷把握分拆上市的時機。以海洋公園為例,2003至2014年間海洋公園的盈利尚豐,若政府在早年經濟繁榮及「自由行」暢旺之際將其上市,自然水到渠成,更省卻了再度注資106億元的煩惱。
透過公營企業私有化,政府可適度減低既為「父母官」,又是大股東的角色衝突。其他股東的利益也可交由專業管理人維護。
筆者也建議港府應有規劃經濟產業的戰略思維,對一些長遠有利香港經濟的策略性項目,宜透過主權基金投資,以便項目本身可以行使獨立的管理權,政府亦可避免將來在經營上出現角色衝突。
部分股注未來基金 築防火牆
財政司司長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提及利用「未來基金」部分款項成立直接投資「與香港有關連」項目的「香港增長組合」,相信其形式便類似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這個模式的好處是運作完全市場化,實現政企分離。
港府可考慮把一些發展成熟的公營機構上市,然後把一部分股份注入「未來基金」,部分股份亦可讓公眾認購。筆者預期,在治理結構層面上,「未來基金」的董事會一旦建立,便會形成防火牆作用,劃清政府與被投資企業之間的界綫,政府便可專注於社會管治的工作,滿足公眾利益,避免「左右做人難」的尷尬境地。
▲ 滙豐歷史悠久,更是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藍籌股,故此它的股東基數堪稱全港最大。(資料圖片)
撰文 : 邱達根 香港資訊科技聯會會長
欄名 : 國是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