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全球抗疫「半桶水」 港人切勿鬆懈
發布時間: 2020/05/29
截至昨日為止,香港已有14天在沒有新增本地個案,而梨木樹個案群組亦由於署方個案追蹤及醫護市民共同努力下,未有出現預期的社區爆發。雖然專家警告本港仍有零星個案爆發的風險,但香港算是暫時能鬆一口氣,社交距離政策可逐步放寬,但並沒有空間解除。
港人能鬆口氣 防疫政策未可解除
至於在世界各地,新冠病毒感染已經造成全世界超過35萬人的死亡,疫情的重災區現在已從歐美國家,蔓延至南美及俄羅斯。現在第三波震央每日還有數千到萬多宗確診個案,故疫情在全球肆虐的情況,將會持續數個月甚至更久。
由於世界各地只是採取減慢疫情擴散的原則作依歸,故很多措施如緊急狀態令及禁外出令等,都不能有效追蹤病毒傳播鏈,加上市民防範意識薄弱,禁令阻嚇有限,各國高官政客也有例子不遵守禁令以身試法,各地疫情失控亦做不到所有懷疑個案都能電子追蹤、14天旅客到境自我隔離在很多國家都做得不足夠,這樣的「半桶水」抗疫,自會對疫情愈來愈不能掌握。
說實在,現在各國的確診數字水份甚高,社區沒有作檢測的「假陰性」個案,必定多不勝數,更多是已經痊癒有抗體的個案,雖然現在仍不知道抗體能留在體內多久,抑或會逐漸消失,但這數據在將來作疫苗注射的時候,可能會更加清楚。
西方封城惹不滿 影響達臨界點
而各國亦意識到長時間封城對人民生活及經濟的負面影響已達臨界點,在英國,兩個多月來,個案已經達20多萬宗,但過了近兩個月的「封鎖」,很多市民對居家令等政策已十分不滿,加上最近約翰遜的顧問卡名斯因違反居家令而備受批評,加上英國的疫情控制乏力,亦令約翰遜的管治及支持度大幅下降,政客政府亦迫不得已開始放寬封鎖限制。
據《鏡報》近日報道,在封鎖限制繼續放寬的同時,大批英國人湧向海灘和景點,很多人都沒有戴口罩,各地又恢復了以往熱鬧的場面,英國的抗疫力恐拍變得前功盡廢。乾脆像特朗普一樣,語不驚人勢不休,無力抗疫不如打高球。
兒童感染較成人少 只佔1到5%
綜觀全球35萬多的死亡數字,大部分的新冠肺炎死亡個案均屬於有長期病患的以及年紀較大的,但是由於個案人數眾多,亦有一些較嚴重的個案發生在小兒以及一些健康年輕人。而隨着疫情發展,更多的研究結果亦顯示,新冠肺炎引發的後遺症有不同變化,一篇醫學回顧研究分析45份其他的醫學文獻,發現小朋友感染新冠肺炎大約佔1到5%不等,而大部分的小朋友症狀輕微,最常有的病徵亦是發燒及呼吸道症狀,但整體來說感染肺炎的人數較成人少,而大多個案以支援性治療,病者也會痊癒,但在美國的疫情重災區,小部分兒童感染個案中,亦可能出現較嚴重的全身多系統性發炎反應。
也有醫學研究發現,一些有慢性疾病的人感染新冠後的病情,會較健康成年人差,尤其是糖尿病人,研究發現,他們患有肺炎以及嚴重發炎症狀的機會,較一般人為高。
英研究 受感染男性減壽13年
另外,一些研究病人癒後情況的文獻亦發現,一些以往健康的人士患上新冠肺炎,康復後他們的健康情況也受到關注,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一個數學模型的計算發現,受新冠病毒感染以後,男性平均減少了13年的壽命,女性平均減少了11年的壽命。故究竟新冠肺炎會不會像沙士病毒一樣,對病者造成嚴重的後遺症,其數據現時還未清晰。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新型冠狀病毒由於並沒有普遍認受的治療方法,大部分都是憑醫生經驗及最新的業界交流所得而作醫治,缺乏大型科研數據支持,預防勝於治療,我們必須遵守社交距離法則,減少去人多擠迫的地方,在公眾地方佩戴口罩及經常注意衞生,這些必定是避免感染的最好方法。
(文章只代表個人立場)
▲ 雖然專家警告本港仍有零星個案爆發的風險,但香港算是暫時能鬆一口氣,社交距離政策可逐步放寬,但並沒有空間解除。(資料圖片)
撰文 : 龐朝輝 香港醫學會會董
欄名 : 國是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