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防疫情第4波 全民檢測剛柔並施
發布時間: 2020/09/01
過去的一周,疫情有受控及回穩迹象,個案數字已由高峰的每日百多宗,下降到十多宗,隱性患者也由高峰回落至每天數宗。這些成績,證明了香港的防疫措施,確實有令外國借鏡之處。
全民口罩及限聚令確實難熬,對經濟民生也造成前所未有的轉變,但齊心抗疫換來的疫情受控,也是每個香港市民努力應得的成果。抗疫之路還漫長,而現在政府正推行全民測試的方案,嘗試將一些隱性傳播個案盡早作隔離,令香港盡快走出疫情陰霾。雖然現在計劃成效還是未知數,但從今年各地控制疫情的觀察來說,可以歸納以下幾點。
齊心關鍵 全民檢測截隱性傳播
首先,市民的齊心參與抗疫十分重要。
香港市民自發在疫情早期已「全民戴口罩」及減少外出,自我防疫參與度較全世界任何地方為高,使香港一路可以「保住戰綫」。面對新一波疫情,雖然本地感染已有所減少,但沒有源頭的個案仍有三分之一,透過全民檢測一次過把隱性傳播鏈「連根拔起」,將對往後疫情控制的策略,起到關鍵作用。
第二,政府政策的前瞻及靈活性,以及防疫措施的執行力,亦至為關鍵。外國的「壞例子」已清楚告訴我們,如政府當局採取「鴕鳥政策」或決策缺乏透明度,疫情往往一發不可收拾;政府除了要手起刀落,防疫政策快而狠,亦要考慮市民對政策的接受程度,以免過緊的防疫政策會令民情適得其反。
第三,醫療人力資源配合,以及測試的普及性。現在的隱性傳播,可能包括一些由環境傳播造成的個案。因此,高危群組及其密切接觸者的核酸測試,一定要定期及強制才收效;至於一般市民如要定期測試,對政府財政會造成重大壓力,亦不切實際。但全民測試如果反應一般,如達不到全港人口的七到八成,其效用便會降低,令隱性傳播鏈不能絕迹,亦令計劃變得勞民傷財。
傳播模式異同 按民心疫情出招
在新病面前,真正的醫學專家一定要透過觀察研究observational studies來找出疫情傳播的數據,配合理性分析,歸納出來的防疫措施,往往是比較各國研究報告數據,配合政府當局衡量市民接受的程度而推行。
由於各地傳播的模式未必一樣,所制定的措施亦要配合當地疫情,以及能否執行等因素而推出,因此,科學實證的數據往往較疫情滯後。大家還記得世衞要到6月左右才「確認」市民外出戴口罩較有保護,香港的限聚令也試過由於過於嚴苛而要適度放寬。
作為市民,為自己為家人長老做好防疫措施,理性分析不同專家觀點,充分利用社區及政府的資源才是大贏家。
現在世界各地出現的疫情「第二波」均是以年輕人為主,由於「抗疫疲勞」以及停工停課後放寬限制而造成,這亦可能會是香港第四波的源頭。由於香港居住環境擠迫,年輕人染疫後,可以導致同住的長者染疫的機會變得相當高。
公僕齊檢測 私企驗毒再上班
為家人、為長者,及早找出隱性患者,斷絕社區傳播實有其需要。政府最近不停呼籲市民積極響應全民檢測計劃,但亦有一部分市民唱反調杯葛計劃。政府應剛柔並施,在實行全民檢測的兩星期內,規定各公務員隊伍率先響應計劃,也可鼓勵抗疫基金的受益商戶職員必須作測試,以作為員工「實體上班(即非在家工作)」的要求。
而出入高風險的場所,如醫院及老人院舍等,亦必須有陰性結果等,在環境傳播因素較高的區份或屋苑,透過當區社團義工上門,大力推動全民檢測,務求盡早找出疫根。
(文章只代表個人立場)
▲ 新冠病毒全民檢測需要七至八成人口參與,才能令隱形傳播鏈絕迹,政府可規定公務員率先響應,也可鼓勵抗疫基金受益商戶的員工接受測試。(林宇翔攝)
撰文 : 龐朝輝 香港醫委會委員
欄名 : 國是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