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腎結石震出9級痛 腎病科醫生剖析腎石成因
發布時間: 2020/09/03
藝員陳家樂日前在家中突然肚痛兼屙血尿,原來是腎石「作怪」,並說猶如生仔般9級陣痛,令他畢生難忘。腎科專科醫生何仲平表示,身體上有幾個器官會在收縮過程中產生痛楚。「譬如膽石經膽囊跌到去膽管,或子宮收縮生仔等,腎石若在腎內是不會感到痛,但進入輸尿管就會劇痛。」究竟腎石分哪幾種?飲食中又如何能避免?不如聽何醫生解說一下。
腎結石是一種在腎臟或者尿道中形成的硬晶體物質,這種結石的形成是尿液中鈣、尿酸鹽、草酸鈣、磷等微粒積聚的結果。尿液中這些物質數以百萬的結晶日益增大,最終形成了結石,何醫生說:「所以喝水不夠,是生成腎石的主因。」
何醫生表示,腎石大致分為幾種,最常見的是鈣結石,佔了大約7至8成的案例,鈣結石通常以草酸鈣而不是磷酸鈣的方式形成,草酸鈣結石容易於尿液呈酸性的時候形成。「其次是鳥糞石(磷酸銨鎂),大約是10%至15%,通常是由腎臟感染引起的,帶點阿摩尼亞的味道。還有一種尿酸結石,當尿液中有太多尿酸,有的凝結於關節,這情況則結於腎內,通常是尿液持續呈酸性時形成。」
尿道中結石的類型,大小和位置決定了每個人的疼痛感和疼痛位置的不同,何醫生解說:「腎石若在腎內是不會感到痛,但進入輸尿管就會劇痛。結石的大小與疼痛程度無關,小而粗糙的結石通常比大而圓滑的結石引發的疼痛更多。結石疼痛可能是隱隱的腰痛,也可能是突發性不可承受的疼痛。腎結石和尿管結石的痛感,是從腰部到大腿的,並有噁心和嘔吐。」何醫生說,腎石如果不痛,可以讓病患者不察,這種阻塞持續可能會引發腎功能損傷。
預防腎結石 少喝汽水喝牛奶
要預防腎結石,可留意飲食。「首先要大量喝水,每天喝12-14杯(多於3公升),若體力勞動者需要攝入更多水份。另外,每日排尿量比飲水量更為重要,每日應多於2至2.5公升,當然也要視乎實際情況,譬如戶外活動排汗多者,也是排出體液的途徑。還有一點是汽水少喝為妙,一來糖份高,二來含磷酸。」何仲平醫生說,如攝取過量的鹽份,會增加尿液中鈣的排出,從而增加鈣結石形成的風險,故避開醃菜、鹽漬零食等食物為宜。
何醫生特別提到,腎結石患者要遠離鈣是錯誤的。「其實攝入鈣質包括奶製品在內,是可防止結石形成。日常鈣質在大腸內會結合食物中的草酸鈣後,會被排泄出來,因此腸內吸收的草酸鈣會減少結石形成。但是當飲食中少鈣時,單獨的草酸鈣在腸內被吸收且無法排出,因而形成結石。因此避免鈣補充劑和低鈣飲食,兩者都會增加結石形成的風險。」
要預防草酸鈣結石,草酸鈣結石患者需要限制含高草酸鈣的食物。這類食物如蔬菜:菠菜、大黃、秋葵、紅菜頭、番薯;水果和乾果方面則有士多啤梨、紅莓和提子等。
結石逾5毫米 宜動碎石手術
至於腎結石的治療方法,何醫生指出:「出現症狀的3到6周內,大多數的腎結石小的話,多喝水也可自行排出。保守治理的目的是緩解症狀,並在毋須手術的情況下移除。疼痛時,患者需要進行肌肉或靜脈注射非類固醇抗炎藥,對於輕微的疼痛,口服藥亦常見療效。」
若是腎石已達至5毫米,何醫生就建議不要等,動手術為宜。「因為排得出都會痛,那裏要用碎石機打碎,可防止問題惡化,或破壞腎功能。」但何醫生也強調,就是做完碎石手術,若不改善飲食習慣,也有機會重新形成結石,總之多喝水就可預防腎結石。
作者:馮柏偉
責任編輯:周美好、鄺素媚
▲ 腎石主要集中在腎盂位置,若跌到輸尿管就會產生劇痛。(馮柏偉攝)
▲ 腎科專科醫生何仲平為大家拆解腎石的種種疑團。(馮柏偉攝)
▲ 藝人陳家樂前陣子因腎結石突然肚痛兼屙血尿,幸好腎石後來跌入膀胱,最後排出體外。(經濟日報圖片庫)
▲ 夏天時喝一杯冰凍汽水最為暢快,但患上腎石者則少碰為妙。(經濟日報圖片庫)
▲ 何仲平醫生建議若腎石多於5毫米,就要做碎石手術。(iStockphoto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