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探索沙頭角禁區 碉堡古迹生態遊
發布時間: 2020/09/04
近年沙頭角禁區逐步解放,惟因位置隔涉而仍然人迹罕至。石屋家園旅遊中心主任Sui Yin認為,正因被劃為禁區多年,不論自然生態還是古迹都仍能得以保留。這次我們走到山咀村和担水村,看看日軍的碉堡和客家古屋,一日遊行程甚豐富!
沙頭角位於新界北區和深圳鹽田區邊界,早在清代已是興盛的村莊和墟市。1898年,英國正式租借新界,便以沙頭角河作為分界,劃分香港邊境區,不過當時中港兩地人民仍可自由出入,進行貿易買賣和耕種。為了堵截走私、非法入境者,以及防止國內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入侵香港,港府遂於1951年設立禁區,面積達2,800公頃,非沙頭角村民需得到港英政府簽發的禁區通行證才可進入,各村落因而沒落。但亦正因沒有受到城市發展的急速摧毀,村內仍舊保持歲月靜好,過着淡泊無求的生活。
97回歸後,港府逐步開放禁區,解放原本13條鄉村中的6條村落,包括塘肚、山咀、新村、担水坑、蕉坑和木棉頭村等,面積大幅減至400公頃。現時沙頭角村民大多是從東莞、惠州博羅等地遷入的客家移民,他們多靠種養、捕魚、製鹽等維生,保存了不少古迹和中式民居。
是次沙頭角歷史導賞團行程相當豐富,主要環繞山咀村和上下担水村。山咀村後山,擁有不少戰事遺迹,當年日軍佔領香港後馬上沿沙頭角至打鼓嶺布防,以防衞由新界原居民組成的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另一方面,山咀村和上下担水村因解封不久,得以保留不少客家特色村落,有些更已被列入歷史建築。
第1站 探秘 山咀村後山山墳
下車後,會見到指示牌寫着担水坑村和山咀村,沿着山咀村路走,走了不久會到寫着「紅花嶺行山徑」,按指示先到山咀村。沿路車道兩旁種滿密林,寧靜休閒,倒像外國林蔭大道的迷你版。走了約5分鐘到達山咀村,中段有一段離開石屎路的沙石路,繼續往上走,進入滿布樹林的入山路綫。地段不算斜,惟並無經過鋪整,主要是沙石路和泥路,地上有不少樹根,稍一不留神便容易跌倒或跣低,建議穿抓地能力強的行山鞋。
沿路會見到地下有一個個洞,上面栽種了植物。原來這些都是挖空了的墳墓,反映客家村民的傳統二次或三次葬風俗,村民去世後會在後山落葬,當經過長時間屍體腐化後,後人會另擇風水寶地,將撿起的骸骨安放在俗稱金塔的甕盎或馬蹄形山墳內。
第2站 荒涼日軍碉堡 成走私物收藏地
再走不久,就會見到日軍沿沙頭角至打鼓嶺布防時留下的地道。這些地道是日治時期日軍強迫村民興建的戰壕,戰壕連接着 1個水井、3個觀察站和3個石砌的機槍堡。戰壕深約4呎,可用作掩護,以及來往機槍堡的通道。水井則用作飲用水和冷卻機關槍,另外日軍亦會在此洗澡。
這裏有個有趣設計,水井的3邊圍上以鵝卵石堆砌的牆,鵝卵石被磨得光滑,褪去稜角,原來對洗澡甚有要求的日本人,此幅石牆可作刷背之用。
山咀村的日軍碉堡已有超過70年歷史,是本港同類型碉堡中保存得最完整的。機槍堡設有槍眼,讓日軍在得到機槍堡防護的同時,可以向敵人射擊,天花亦有洞口可作通風。
不過,相對於英軍興建的碉堡,如城門水塘「醉酒灣防綫」碉堡,日軍碉堡則簡陋得多,只純人手挖掘,而且亦無加石屎鞏固。除了用料,設計上也有分別,日軍碉堡較窄和矮,或因日本人身形較小,槍眼的結構也和英軍的相反。英式射擊窗口外小內大,方便士兵移動槍枝射擊,並減少敵人攻擊槍眼。日本則外大內小不甚方便,或與其所持武器相關。
戰後這些碉堡、戰壕也失去用處,不過新中國剛成立時物資匱乏,香港人會利用沙頭角作為走私路徑,荒廢了的機槍堡和戰壕正好可用作收藏走私貨物。
第3站 動植物棲身 風水林
沿路經過的樹林綠意盎意,彷彿自然生成。原來,不論是上担水坑村或山咀村,這大片後山都是村民的風水林。村民相信,山中物資豐饒,有自然水、動植物,好好保留就可以為村落帶來好運。由於人類的不作為,原生或稀有的動植物都會在此出現,例如稀有的橫紋後棱蛇、不常見的優越斑粉蝶、咖灰蝶、一點灰蝶等,樹木則有受保育的牙香樹和長葉柞木,物種多樣性得以保留。
繼續往山上走,可眺望對岸深圳河畔的高樓大廈,以及香港翠綠的山頭。完成後就可以沿原來的路下山,走到一段田邊的分岔路標示「下担水村」,便可走入小路。
第4站 担水村 中式古屋
由於禁止進入多年,村落保留了多項歷史建築物。沙頭角的原住民以客家人為主,居於由青磚、麻石砌成的中式住宅和祠堂。村內部分石屋已荒廢,但仍可看到原有的建築結構,例如保有中式屋頂陰陽瓦加上灰梗的設計,有些房屋雖已翻新,但仍保有屋簷的泥塑浮雕彩繪,細小的鐵條窗防止盜竊,間隔和磚砌的爐灶,以及舊式木桌和木凳等等,值得細味。
村內有一所於1930年由村民募捐建成的群雅公立學校,是當時村內唯一學校,現已列入為三級歷史建築。戰後曾因需求大而擴建和重建,後來收生不足而倒閉,現時僅作存放文物,放有雞籠、打穀機等。
﹏﹏﹏﹏﹏﹏﹏﹏﹏﹏﹏﹏﹏
石屋家園沙頭角歷史導賞團
收費:每位100元包括導賞費用,膳食自費。
時間:約4小時包導賞和拍照時間
路綫:山咀村(舊山墳、戰壕、機槍堡、風水林)、上下担水坑村(群雅學校、荒廢村屋、祠堂、特色士多)。
交通:港鐵上水站或粉嶺站乘78K(往沙頭角),至担水坑站下車,回程時可乘巴士或小巴到粉嶺或上水市中心
查詢:www.stonehouses.org(限聚令下導賞團已暫停,詳情留意網站)
注意:樹林多蚊,要做好防蚊措施;沿路無補給,要帶備足夠食水和食物;沙石路多,宜穿抓地的行山鞋;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作者:陸明敏
責任編輯:馮柏偉、鄺素媚
▲ 沙咀村後山的日軍碉堡仍保留完好。(陸明敏攝)
▲ 槍眼外闊內窄,設計甚奇怪,可能要遷就武器款式。(陸明敏攝)
▲ 荒廢了的機槍堡和戰壕被港人用作收藏走私貨物運至內地。(陸明敏攝)
▲ 沿路主要為沙石路,未有好好鋪整,注意路上安全。(陸明敏攝)
▲ 古井被3面鵝卵石砌成的圍牆包圍,據聞日軍以石牆來擦背。(陸明敏攝)
▲ 戰壕深約4呎,可用作掩護,以及來往機槍堡的通道。(陸明敏攝)
▲ 山上可眺望深圳的城市景觀。(陸明敏攝)
▲ 風水林可以見到稀見的灰蝶。(陸明敏攝)
▲ 1930年由村民募捐建成的群雅公立學校,現已列入為三級歷史建築。(陸明敏攝)
▲ 担水村內的黃氏客家古宅。(陸明敏攝)
▲ 屋簷的泥塑浮雕彩繪仍很華麗。(陸明敏攝)
▲ 屋內仍保有傳統中式裝潢,例如爐灶、煙囱、腳踏研磨器、存放食物的器皿「激死蟻」等。(陸明敏攝)
▲ 屋內仍保有傳統中式裝潢,例如爐灶、煙囱、腳踏研磨器、存放食物的器皿「激死蟻」等。(陸明敏攝)
欄名 : 本地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