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港版「千人計劃」 宜更具戰略眼光
發布時間: 2020/09/05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早前因應就業市場嚴峻,憑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推出「金融科技人才計劃」(FAST),資助本地金融科技企業開設新職位。由於計劃設一千個資助名額,所以亦俗稱「千人計劃」。局方更稱申請反應理想,並已在準備「千人計劃2.0」,加碼招聘金融業界多個範疇的人才。
中國「千人計劃」 吸海外科學專才
驟眼看來,這項港版「千人計劃」與中國在2008年啟動的「千人計劃」(全稱「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相仿,皆是為了招攬人才;可是細看之下,兩者無論在目標、規模和執行上均相去甚遠。港版「千人計劃」本質上是為了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短期就業措施,目標是聘用具一定教育程度的本港居民。申請者又只限金融科技相關的企業,每月可獲一萬元資助支薪,資助期最長亦只有12個月。另一項由創科局推出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都是以補貼僱主支付工資為主。相比之下,中國的「千人計劃」更具戰略眼光,其宗旨本非扶助就業,而是支持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產業的海外科學家回國創業。它的招攬對象都須具有博士學位,並在國外著名院校擔任教授職務或是企業的專業技術人才,更要擁有自主的知識產權。中國又向這類人才提供豐厚的津貼,包括100萬人民幣的免稅初創資金,更可主持國家級科研計劃。筆者認為,中國版的「千人計劃」才是提升創新科技的大路,港府可借鑑經驗並豐富香港的高層次科技人才庫。
其實近年創科局也有一個名為InnoHK的項目針對高端科技,目標是在香港科學園成立世界級的創新平台,由國際知名機構設立研發實驗室,進行科研合作。筆者相信InnoHK的科研水平當屬全球頂尖水平,然而在整個計劃的部署上,筆者建議港府可參考中國「千人計劃」作出更「貼地」和進取的改革。當中一項關鍵的分別,便是中國「千人計劃」爭取的是個人人才,香港InnoHK爭取的是機構。
爭人才好過爭機構 靈活性更高
為甚麼爭取人才好過爭取機構呢?港府及本地大學不乏邀請海外機構來港合作的例子,當中固然有亮麗的科研成果,但也有些為研究而研究,其實用性和商品化的可能性不高,結果往往是「銀貨兩訖」,機構收了資助又交出「高水平」的研究報告便完事,對整個經濟體的競爭力似乎沒有深入影響。這又反映出一現象,以論文引述數量計,香港的大學學術水平一向頗高,但世界經濟論壇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卻指出香港在「創新能力」排名較低,只是第26名。
筆者建議港府改為吸引海外專家帶同創業創新項目來港,並由相關領域專家審批。如此一來,海外人才便變成主要為個人的利益和名譽打拼,爭取成功的推動力便大增。香港又可直接引進高端科研項目和經驗,兼可扶植本地專才,省卻前期理論研究所花的資源和時間。相比InnoHK這種以專案為本(project-based)的計劃,港府更應以優厚的創業、財務和生活條件招引人才長期留港發展,一位人才通常比一個專案有更多可能性:我們可以引進一項電動車的研究專案,但永遠比不上招引到20年前的Elon Musk(特斯拉汽車共同創辦人),因為後者才有創新能力,敢於不斷想像和實現電動車以外的許多東西。
港「細有細做」 助科技飛躍進展
再者,觀乎中國「千人計劃」的發展,爭取人才要比爭取機構靈活得多,因為個人跳槽容易;一間機構把核心技術輸出海外卻往往涉及政治博弈和法律爭議,以致難度大增。
近年美國着力打擊中國「千人計劃」,以致內地在人才競爭上轉趨低調,但這並非表示中國的「千人計劃」有所缺失,反而間接證明這項計劃確有成效,令競爭對手戒懼。
港府亦宜以前瞻性的眼光改善港版「千人計劃」,及將InnoHK和「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合併,增加彈性,填補現時港府在科技人才政策上的空隙。
據報中國「千人計劃」實施短短三年,已引進一千五百多位海外高層次人才,數量已超過此前三十年引進的總和。
香港在技術累積和創業空間固然不能與內地相比,但有所謂「細有細做」,香港是一個小型經濟體,即使吸納海外專才數量只及內地一半,亦當足以令香港的科技水平有飛躍性的進展。
▲ 港府宜以前瞻性的眼光改善港版「千人計劃」和InnoHK,填補現時港府在科技人才政策上的空隙。(資料圖片)
撰文 : 邱達根 慧科資本有限公司聯合創辦人及董事總經理、「創科未來」召集人
欄名 : 國是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