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防疫與時間競賽 杜絕疫情擴散

國是港事

發布時間: 2020/09/07

分享:

分享:

普及社區檢測計劃在過去一周已為超過50萬人進行免費核酸病毒檢測,在全港140多個檢測中心為市民進行鼻腔及咽喉拭子測試。

由於當局採取電子預約,對人流控制固然有幫助,而在某些中心由於預約並不踴躍,很多時段仍有空檔供市民即場進行測試。很多市民亦反映是次普及社區檢測安排尚算完善,整個過程不需數分鐘便完成,只需帶身份證作登記便可。

另外大部分的檢測中心均選址體育館或較空曠的地方,令空氣更流通。

約有6,000多位醫護志願人員參與是次計劃,雖然有醫護認為簡介會及檢測流程比較混亂,亦有很多抱怨報了名卻沒有被取錄,但處理檢測的醫護人員大多表現專業及暢順,醫療裝備亦足夠。

發揮普檢效用 盡快個案清零

現時由檢測到有結果的時間仍要兩天,這包括收集樣本、運送、檢測到發出報告。如流程可更暢順及縮短時間,配合初步陽性個案即時作進一步測試及隔離,以及盡快追蹤緊密接觸者,對整體控制疫情來說將更有效。

直至昨日為止,累計找到11宗陽性個案,這些陽性個案患者並沒有明顯的病徵,如他們今次不做普及測試,相信很難追蹤得到。

普及社區計劃正正是為找出這些隱性個案,令疫情不會在社區蔓延開去。因此找出源頭後一定要加快為其緊密接觸者隔離及檢測,以發揮普檢效用,盡快為香港個案清零。

根據初步計算,每6萬人之中大約有一位隱性傳播者,這數量較很多外國數字為低,而這些隱性個案亦未必造成嚴重的傳播。如他們在工作或上課時均戴口罩,和身邊朋友保持足夠社交距離,理應可將傳播率減低。

隱性傳播者 可造成二次爆發

隱性傳播者大多沒有明顯病徵,咳嗽或打噴嚏散播的病毒較少,較少造成大範圍感染機會,但有機會透過「無罩共膳」或談話等高危活動,傳播病毒給緊密接觸者如家人或同事。唯一旦有隱性傳播者在其生活圈廣泛傳播,仍可造成二次爆發。

因此,防疫策略一定要與時間競賽,在病毒未透過隱性傳播者廣泛播毒前的兩三天內,成功隔離治療,才能有效杜絕疫情擴散。

據現時的檢測計劃來說,未來一星期正是這計劃能成功杜絕隱形傳播鏈的關鍵。抗疫並不單是政府的責任,而應是每一個市民該做的公民責任,亦是「我為人人」的大愛行為。很多年輕的市民認為新冠病毒病徵輕微,死亡率亦較低,而忽視抗疫的重要性,但當其父母或子女從這些年輕人身上感染病毒而死亡,相信他們一定悔不當初。

香港人習慣每樣事情也有人「為反而反」,有政客走出來呼籲杯葛是次計劃絕不驚訝,但慚愧的是其中不乏醫生義無反顧和政府唱反調,他們以為這些反智行為會成功令全港市民盲目跟隨,實在可笑。

很多專家均認為如參與率不夠高,我們有機會不能找出所有的隱性傳播者,其在社區蔓延的機率仍然存在。

雖然普檢能有效減低源頭不明個案的比率,但社交距離或隔離令的措施有機會未能如願在此計劃後放寬。而一旦限聚令以及健康碼或氣泡旅遊等不能推行,對重啟經濟活動以及民生社交等,有機會要再押後數周到數月的時間,也令現時重啟新學年的課堂出現變數。

(文章只代表個人立場)

普及社區檢測計劃上周展開,累計找到11宗陽性個案,如他們今次不做普及測試,相信很難追蹤得到。(資料圖片)

撰文 : 龐朝輝 香港醫委會委員

欄名 : 國是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