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殘疾失業恐升 企業共融人盡其才
發布時間: 2020/09/16
在剛上映的電影《幻愛》中,男主角因受精神分裂症的困擾,縱使不捨,仍毅然辭任了小學體育教師一職,轉為擔任圖書館外判員工。這個工作崗位不僅讓他賺取生計,更讓他保持與社會接觸,有助復元。但在現實中,殘疾人士往往受社會排斥,尋覓合適的工作機會實在殊不容易。
疫症肆虐超過半年,本地的營商環境及勞工市場情況均因此倒退。政府推出一系列保就業及創職位的措施後,本年度5至7月的失業率仍維持在6.1%的高水平,其中餐飲服務活動業的失業率更高達14.6%。在市道蕭條之際,連為數不少的升斗市民都已面臨減薪,甚至遭受解僱,更遑論是一群本來就業情況已不理想的殘疾人士呢?
關顧殘疾 有如雪中送炭
有別於整體的失業率統計,官方相隔約7年才就殘疾人士失業率進行統計,可見這群小眾的需要一直未受重視。在2013年,殘疾人士失業率為6.7%,但由於數據未能反映暫停求職的殘疾人士,所以殘疾人士的失業情況遠較於數字所顯示的嚴重。而在疫情蔓延下,相信殘疾人士的失業率只會不降反升。作為企業,應如何助他們一臂之力呢?正當全民抗疫之際,談論企業社會責任,或許是「反高潮」。但在經濟窘境中,商界如能貫徹其社會責任,正好發揮雪中送炭的效果。
基於甚少與殘疾人士交流,公眾或會以為他們力有不逮,甚至為他們加上各式各樣的負面標籤,以至他們在求職時屢屢碰壁。然而,只要我們願意用心發掘他們的潛能,並將之打磨,這些瑰寶便能煥發出璀璨光彩。不少殘疾人士其實也擁有高學歷,而且上進心強,但往往只因合適工作的崗位及機會欠奉,引致有志難伸--只能任職短期工作、留在庇護工場裏「接受訓練」,甚至賦閒在家。
與健全僱員一樣,殘疾人士也有其專長,只要充分利用,以及按照他們的獨特需要量體裁衣,在崗位及工作編排上作出適當的配合,殘疾僱員亦能把工作做得妥當。
殘疾僱員 更守時有誠信
eConnect就業連網去年進行一項名為《聘用殘疾人士意見調查》,結果顯示殘疾僱員與一般僱員的表現相近,而他們更在「守時」和「誠信」兩項中表現突出,得分比一般僱員略高。由此可見,他們的表現實在毫不遜色,在得到適當的支援下,相信我們便不會埋沒這些寶貴的人力資源。
最近熱播的美國劇集《好醫生》(The Good Doctor)男主角是一位患有自閉症的醫生。或許他會因不擅辭令,而間中在人際相處上碰壁。但其實同事只需互相尊重,及多一分體諒,這些問題便能迎刃而解。男主角就是在友善工作間裏,憑着過人的分析力、記憶力,以及精湛的醫術為社會貢獻,並沒有因為自身的症狀而埋沒天賦。
安排得當 發揮不同潛能
而在現實生活中,社會上的殘疾人士亦只要獲得合宜的工作安排,便能專注工作。
在成本效益層面上,一方面我們只需要運用其才能,另一方面給予機會和時間,在熟悉崗位運作後,他們亦能同樣地為企業帶來得益,盡顯才華。對企業、管理者及殘疾僱員而言,可謂相得益彰。
為殘疾僱員提供合理遷就,協助他們投身職場,看似是給予他們一個機會,但實際亦是給予企業一個機會。手杖和輪椅使用者雖然行動不便,但並不代表他們行動以外的能力比健全人士遜色,只需一個斜台及較寬敞的走廊,他們亦能越過障礙,為企業、客戶服務;智障人士雖然分析力較弱,但只要給予訓練機會,在處理重複、瑣碎的工作上亦能有條不紊;而視障人士視力稍遜,但科技發展迅速,只要在硬件上稍作配合,他們亦能暢通無阻地使用智能手機和電腦。
擁抱多元 摒棄健全主義
常言,辦法總比問題多。殘疾所帶來的局限,也可以透過殘疾人士自身的毅力和外在環境的配合而得以克服。但要促成多元共融(Diversity and Inclusion,D&I)的工作間,還需各方齊心協力。其中的關鍵,是要主流社會摒棄健全主義(Ableism),不再以「正常人」的角色自居。同理,企業也當容納百川,擁抱多元。當更多企業願意注入D&I文化,殘疾人士在勞工市場中便能盡情發揮,共融社會亦指日可待。
*本文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知識轉移撥款資助的研究計劃成果之一。
▲ 疫情下本港失業率高企,不少市民面臨減薪甚至解僱。(資料圖片)
撰文 : 黃筠媛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工作碩士應屆畢業生
關志健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助理教授
欄名 : 國是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