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企業疫下衝擊大 宜加速數碼轉型

國是港事

發布時間: 2020/09/17

分享:

分享:

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各國政府為了抗疫,支出增加,收入減少,從而對公共財政構成巨大壓力。特區政府應對疫情,包括推出「保就業」計劃等,支出不菲。根據最新預計,政府2020/21財政年度的預算赤字,增至逾3,000億元,財政儲備由今年3月底的1.1萬億元,驟降至當下約8,000多億元。

不僅政府,企業亦同樣面對COVID-19的衝擊,因收入不足或償債困難而陷入經營困境,業務大幅倒退、甚至面臨倒閉遽增的風險。在風平浪靜的經營歲月,企業的風險管理問題,未必受到高度重視,但今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來得急遽,傳染廣泛,迄今已延續了逾九個月,對企業經營的傷害,可以說是戰後以來最凌厲的一次。

盡早建立 風險管理機制

疫情伊于胡底,至今仍然未知,今趟疫情不僅令企業倒閉的風險升高,而且疫情帶來的「疫中與疫後」經營變化,如僱員遠程工作模式是否延續、公司如何防範災禍或大流行重臨的經營風險,在制度上和技術上,需要作出甚麼改變?

另一方面,一般人的生活或消費預期或模式的改變,對公司的業務產生甚麼影響?連串問題,都需要企業的領導人全盤思考,在企業的風險管理上,作出有效的防範,有緊急應對之策。

據國際調研機構Forrester上月中旬發表的一份報告——《新的、不穩定常態:Covid-19將如何永遠改變業務和技術》(The New, Unstable Normal:How Covid-19 Will Changes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Forever)提出,一些可預見的變化情況,如客戶或消費者將在安全性和方便性上,作出改變或新要求,甚或,企業將使用數位技術增加客戶的多重體會;尤其在金融業環節,在疫情期間,現有數位化向更深入體驗的方向發展,並且趨勢正在加強之中。可以說,今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無論疫中或疫後,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經營環境,包括公司內部或公司外部而言,都需要做好風險管理的工作。

在上述報告中,Forrester Fortune 50企業作出調查指出,新冠肺炎並非完全是無法預料的「黑天鵝」,如此大流行病疫事件,總有機會發生。在Fortune 50企業中,雖然有一半公司在風險評估中,有列明大型傳染病,但只有Apple認真考慮其事,其他公司都只列為可能性極低的事件。

在去年,Apple年報中就提及「如果出現包括大型傳染病在內的重大公共衞生問題,公司可能因為嚴格的員工旅行限制、貨運服務的額外限制、限制產品在不同地區之間流動的政府措施、生產進度的延遲,以及公司供應商和合同製造商的運營中斷,使公司受到不利影響。

報告認為,疫情過後,企業的風險管理也將會有所改變,在供應鏈風險管理、情報搜集、數據可視化(Visualization)方面,都會更加得到注重,並且透過區塊鏈和分散式帳本網絡,重新建構企業營運流程;而雲端應用也將會變得更加普及。

報告相信,愈快進行數碼轉型的企業,將會愈快從疫情的影響中恢復過來。

換言之,利用技術的協助,來建立一個「有所準備」的供應鏈風險管理、信息收集管理、員工在突如其來危機下的值班、安全保障管理、客戶或消費者偏好的轉變風險管理等機制,做好制度化的應變方案,如今宜早不宜遲。

事實上,一場「百年一遇」的大流行病疫衝擊,外部環境的巨大改變,企業無可避免面對多方面的風險與挑戰,包括原材料供應中斷、物流停頓致無法交付、員工健康安全防護,人力短缺無法組織生產等。

應對疫情 要做的10件事

據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德勤(Deloitte)因應疫情,以及協助中國企業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特此發表了一篇文章——〈面對疫情,從容應對,企業立刻要做的十件事〉(10 Key Actions for Enterprises in An Epidemic)提出應對十項措施,包括——

一、建立緊急事件決策機構;二、評估風險,明確緊急事件的回應機制、預案和人員分工;三、建立一個積極的,向員工、客戶和供應商連繫的信息溝通機制,並且制定標準的溝通文件,與此同時,利用企業已有的信息系統,及時收集、傳遞和分析疫情信息,實現風險預警。四、維護員工的身心健康,並分析公司不同業務和工作崗位的性質,以確保適時復工的方案。五、聚焦供應鏈風險回應機制,一旦疫情緩解後,慎防庫存不足風險;六、對短期內無法復工生產帶來的履約風險,以及跟客戶關係可能出現的損害性風險,需制定解決方案;七、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做好持份者相關利益的管理,把可持續發展的發展戰略,實際地融入決策之中,八、妥善安排員工的相關數據、信息安全及隱私的管理計劃;九、企業需要考慮調整預算和執行方案、現金流計劃和國際貿易預警機制;十、利用今回疫情危急事件,升級企業的風險管理機制。

可以說,應對疫情帶來的風險,透過十項的措施,來應對當下的衝擊,無疑有一定的參考和實踐意義和作用。但從中長期角度看,基於今次疫情對公司內部和外部環境可能引起的變化,更值得高度關注。

環境遽變 科技持續吃重

很顯然,科技是這趟新冠肺炎疫情得以控制的核心。無論是研發疫苖,利用科技追蹤疫情擴散的情況、應用科技在地圖上查看購買口罩的地點,並且通過網絡平台購入、企業利用科技進行遠程辦公、零售業者和消費者也利用科技,創造更多「無近距接觸」的消費經濟。可以說,疫後,組織生產的模式、業務經營的外部環境變化、消費偏好和交易行為模式的改變,由此改變引起對企業的挑戰和風險,公司領導人都需要認真思考應對。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今年4月發表的一份報告——《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企業影響評估報告》(Assessment Report on Impact of COVID-19 Pandemic on Chinese Enterprises)指出,今次疫情,「企業通過拓展綫上銷售渠道、迅速轉產、改進技術和管理等方式,升級產品服務。面對疫情對綫下市場的衝擊,多數企業已採取措施積極應對:快速變更營銷策略、促進綫上轉型,擴展銷售渠道;運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改善生產方式,升級產品服務;針對疫情期間市場需要快速轉產防疫物資;推動綫上行業釋放了巨大發展潛力」。反映科技在商業行為的滲透,將進一步加強。

危中有機 加快轉型升級

總的來說,疫情雖然給企業帶來巨大挑戰,突襲而來的風險,也令企業大受衝擊,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企業加速轉型升級、淘汰落後生產方式、優化結構等進程。可以說疫後,相信數位化的大趨勢會加速發展,企業應用科技來鞏固、確保經營的可持續性、風險防範、員工遠程工作,人身健康安全、供應鏈保障和信息溝通機制上,都會有所改變、應對。科技在風險管理上發揮的功能,應得到足夠重視。在批發零售環節,網絡銷售的交易模式對企業經營的改變,相關企業顯然也需要有未雨綢繆的部署和準備。

換言之,疫後,公司在內部和外部環境變化下,對業務營運、組織生產的固有方式以至風險管理,都需要進行一次全面而徹底的檢討,並作出相應的變革應對方案。

疫情下企業面對多方面風險與挑戰,包括原材料供應中斷、人力短缺無法組織生產等。(資料圖片)

撰文 : 李家濤 科大商學院利國偉商學教授、管理學系講座教授

欄名 : 國是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