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製造業疫境陷困 智能生產展新機
發布時間: 2020/09/17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各行各業深受影響,工廠停工亦令傳統製造業受到嚴峻的衝擊。疫症改變人類的工作模式,「在家工作」雖成常態,但卻未必適合每個行業,如依賴勞工的工廠,卻因工人未能開工而生產停頓。在「疫」境中,全球製造業陷入前所未有困局,行業落後老化問題表露無遺,這或許是發展智能生產綫的好時機。
適逢當年特區政府推出「再工業化」政策,我們獲得資金支援回流香港,成為現時少數擁有本地智能生產綫的企業。作為過來人,筆者想分享當年回流的原因,以及過程中遇上的困難與出路,並就現行政策提出建議,特別在技術轉移支援及基礎設施的配套方面,希望政府及業界在「疫」境下可重整旗鼓,為香港未來發展「工業4.0」奠定基礎。
內地撤廠潮 港府資助引回流
上世紀80年代初,香港製造業處於發展黃金期,「香港製造」的品牌聞名世界,行業貢獻近四分一(23.7%)本地GDP。後來,因內地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大量工業家考慮成本及市場後紛紛北上開廠,導致本港工業日漸式微。隨着珠三角城市急速發展,工人工資上升及工業用地改為住宅項目,內地亦出現撤廠潮,驅使我們考慮回港以科技優化生產。當時,港府為推動「再工業化」政策,提出各種資助計劃支援企業。我們在計算成本效益後,預算投資二千萬元在港成立智能生產綫,並申請「投資研發現金回贈計劃」,最終獲批四成投資額。資金問題解決後,我們成功踏出籌備生產綫的一步,但往後過程卻遇上重重難關。
缺乏技術專家 研發舉步維艱
要研發一條智能生產綫,我們不能單靠公司內聘的工程師,因為他們一直專注公司的技術,某程度上與外界開始脫節,未必掌握最新技術。因此,當時我們最需要的是一位技術轉移專家--既理解公司技術脈絡,又對行內新技術有認知,也懂得找大學的技術人員進行研發。公司沒有這位專家,我們遂與生產力促進局專業團隊合作,在智能機械人應用、全面數碼化監控及數據分析等向他們尋求技術支援。
誠然,技術轉移本應由公司主動地推行,最好的情況是:公司的技術轉移專家先檢視現行生產方式的問題,及預視未來可能遇到的問題,提出改善方案,然後充當公司的橋樑,與大學及工業各界商討及整合出最前沿及可行的技術。我們公司就是欠缺這個中間人,所以在設計過程中浪費不少時間。我樂見生產力局組成「工業4.0」專家團隊,協助企業提供智能生產技術,但他們始終資源有限,未能照顧各行各業的需求。大學科研能追上國際水平,發展出最先進技術,有助本港再工業化發展,因此,「產學研」三方面是很好的合作方向。
政策支持 促企業學界交流
要協助企業有效率地推動技術轉移及創科發展,我認為政府可在不同方面為企業提供經濟誘因,鼓勵企業聘請技術轉移專才,如負擔專家的一半薪金;政府也可要求上市公司內聘技術轉移專家;另外,在企業申請創科基金時,規定公司須聘請技術轉移專家。另一方面,政府可在更宏觀的政策上推動企業與學界交流,讓學術界了解市場需要的技術,然後進行研發,提供解決方案;企業又可向學術界提出建議,合作研發新技術,為學術界提供研發資金。
具體措施上,政府可參考團結香港基金的建議,仿效外國組成技術轉移聯盟(Technology Transfer Alliances),為學界及企業建立橋樑,提供技術相關資訊、人才網絡及培訓,成為企業技術轉移一站式諮詢平台。該平台讓企業清晰掌握學術界所研發的技術,降低尋找所需技術的成本,更可讓學術界及業界分享現時的資源,可謂一舉兩得。
政府亦應參考外國的政策措施,如美國的Materials Genome Initiative,建立研究資料庫,讓大學、研究機構及業界共享資源,滿足各自的需要;德國Fraunhofer Society讓大學的研究生及研究機構合作,共用資源等。其實,政府加強對現有機構的支援,如InnoHK其實可以扮演Materials Genome Initiative的角色,成立資料庫;而本地的五間研發中心可與大學參考Fraunhofer Society的合作模式,推動本地的創科發展。
要推動「再工業化」,政府須協助企業解決技術問題,也應提供足夠的軟件及硬件配套設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同行業須不同配套設施,如布料廠須排污設備,而我們的智能生產綫則需要氮氣生產。可是,在我們發展生產綫過程中,發現不少工廈的相關牌照已經過時,技術不能再重用,而香港只有一家氮氣供應商。我們只好將機器改良,減少氮氣的需求,最後卻令我們的成本倍增。如果政府未來希望推動生物科技及人工智能發展,必須為企業提供足夠的土壤,才能讓香港的科技企業茁壯成長。
配套與時並進 棄用大型廠房
另外,香港寸金尺土,政府為企業覓地建廠時,應按各企業的需求,適當地規劃土地。隨着科技發展,企業未來將依賴智能生產綫,以機器自動化代替勞工密集生產,未必需要大型廠房。實際上,我們設立智能生產綫後,工廠人手需求由38人減至8人,只需兩萬方呎廠房,科學園曾為我們提共6萬方呎廠房,實在用不上。因此,我建議政府應重新審視科學園內及科技園公司擁用的土地,重新規劃及分配用地,如將每個廠房的面積縮小,滿足科技企業的需求。
此外,政府亦應為初創提供租金補貼,以低廉的租金協助他們發展業務。着重支援生產技術的將軍澳工業邨先進製造業中心將會落成,以科創4.0的標準興建,才能滿足最優秀的工業家要求。我期望政府加快申請手續,盡快讓出色的工業家進駐。
疫情將持續一段時間,傳統的製造業經營困難。與其等待疫情過去,我認為政府應把握這段空窗期,為初創企業及中小企推出更多「再工業化」支援政策,協助他們可以善用科技,為未來作好準備。或許實踐「工業4.0」,推動智能製造、生產自動化,令企業升級轉型為高增值產業,將成為香港工業「疫」境求存之道。
▲ 全球製造業陷入前所未有困局,或許是發展智能生產綫的好時機。(資料圖片)
撰文 : 葉祖禹 NiRoTech財務總監
欄名 : 國是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