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電動車革命 人工智能主宰馬路

國是港事

發布時間: 2020/09/19

分享:

分享:

近年電動車經常成為城中熱話,Tesla的市值更一度升至超過四千億美元,比起幾家傳統汽車生產商的市值加起來還要多!造成這種潮流是否只因為Tesla成功把車輛由石油產品驅動轉變為電能驅動那麼簡單呢?

筆者認為,改用電力只是一個小環節,真正為Tesla創做出天價市值的原因是它啟迪了未來人類使用交通工具的重大轉變。

很多人單純把電動車看成環保產品或跟傳統汽車在性能上作比較,這是由於現時電動車在路面上的應用跟傳統汽車分別不大,彼此都是用四個輪子在馬路上行駛。但如果細看近年推出的電動車,大多已配備傳統汽車所沒有的「智慧」功能,例如多元化自動操作功能,旨在協助駕駛者,在毋須主動操控車輛時,也能把車子保留在原定行車綫上持續行走。這些新功能全都是應用了人工智能技術再配合先進硬件支援達致。配備了這些「智慧」功能的機器表面上是一輛車,實際上更會為馬路上交通工具的使用模式帶來革命性的轉變。

汽車互聯 有望路上零意外

另一項未來車輛的重點功能便是比現時速度更高、頻寬更大的上網功能。筆者認為這才是所有功能改進的重中之重。

試想一下,當每輛車都可以互聯互通的時候,路面上所發生的一事一物都會盡為駕駛者及車中電腦所掌握,這樣不但可以避開突發交通事故,更可以使車輛之間自動作出協調,從而減少路面發生交通阻塞的情況,這種構思稱為「互聯汽車」(Connected Car)。

「互聯汽車」聽來很理想化,甚至有點科幻,但其實早於1996年美國通用汽車已經製造出原型車展示其可行性。此概念的出發點是源於為人類帶來更安全、可靠的交通工具。以香港經常發生的交通意外為例,大多數是由於駕駛者的疏忽而引致。未來,如果人類能交由專注力滿分的機器負責計算路面情況和駕駛,確實有可能做到路上零意外。

安全距離縮短 路面容量大增

以上的新功能也可以解決路面上第一大煩惱——「塞車」。當道路由「互聯汽車」主導時,由於車與車之間的安全距離縮短(行駛中的車輛就如一列火車一樣),路面的容量預期可增加約4倍。現時人類駕駛時理應與前車保持兩秒距離,這是因應我們大腦的反應時間所作出的指引。但當車輛由人工智能機器操控的話,其反應時間便遠低於人類。由於「互聯汽車」在行駛時便得悉四周車輛的行駛數據及即將出現的動作,所有車輛便可相互協調,即使如火車般緊貼行駛也不會亂作一團。當然,這樣的「行車烏托邦」不會在三兩年間在香港實現,不過筆者認為我們需要為未來作出準備,例如討論和修訂相關法例,鼓勵市民以電動車取代傳統汽車,提供誘因讓私人物業增設充電站等,畢竟科技發展的速度往往比法制的進展來得快。

有些讀者可能會覺得未來的馬路由人工智能主宰會變得很沒趣。不過「馬路」從前本是給馬行走的,今天騎馬卻變成了運動,我們只能在馬場上找到牠們的蹤影;因此未來真人駕駛也只會出現在賽車場上,那又有甚麼稀奇?

電動車為馬路上交通工具的使用模式帶來革命性的轉變(路透社資料圖片)

撰文 : 羅耀宗 集信軟件科技行政總裁

欄名 : 創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