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漫長抗疫路 如何爭取市民合作?
發布時間: 2020/09/26
我們經常聽到不同人士指香港社會出現分化,但上周日下午,在梅窩的沙灘上,數百名來自社會不同階層、不同年齡、族裔背景的香港人卻不約而同地聚集起來,無視防疫措施下的限聚令。
因為疫情關係,泳灘早已關閉,並圍上了紅白色的圍封膠帶。但在沒有圍封標誌、非正式的泳灘範圍內,卻擠滿了泳客、甚至家庭,他們擁有共同目的,在那裏曬太陽、游泳、玩樂。
沙灘上充滿了歡笑聲,以廣東話、普通話、菲律賓語、英語、印尼語等不同語言的閒談、聊天在那裏始起彼落,非常熱鬧。不少人超出了群組聚集人數4人的上限。他們都把食物放在枱上或沙灘蓆上享用,其中的一群人甚至以手機配上音樂,組成卡拉OK派對。這些演唱者沒有戴上口罩、面向行人道高歌,很可能透過飛沫傳播病毒。
我明白經過多個月的防疫措施,每個人都感到疲累,甚至可能出現抗疫疲勞的情況。我也希望能提供一些好消息,但如今看來,病毒和防疫措施將繼續在未來一段時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反覆嘗試摸索 張弛有度防疫
世界各地的政府和衞生官員都設法應對這次全球大流行,這是個反覆嘗試、不斷摸索的過程。香港也曾試過碰釘,例如在7月因確診數目急升,政府要求食肆在日間也禁止堂食,但很快便發現對打工仔影響很大,最終便讓餐飲業恢復日間堂食。
經過過去數個月反覆嘗試和摸索,我們一直在自我完善,採取張弛有度的防疫機制。
這是最直接的政策機制:一邊密切監察個案數目,一邊相應地上調或下調對公眾活動的限制。當確診數目急升時,可以把群組聚集人數上限定於4或2人、縮短營業時間、規定佩戴口罩等。當個案數目下降時,可放寬限制,容許逐步增加營業時間、群組聚集人數也可隨之增加等。
這策略似乎頗有效。7月份的個案急升,現已回落到較低水平,政府亦逐步放寬限制,讓我們慢慢恢復正常生活。
疫情下,日常生活長期受到規限,叫大家不好受。張弛有度策略需要政府和公眾的配合,否則難以推行。公眾信任尤其重要,因為人們被要求為保障自己及其他人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一些舒適度、自由度、甚至日常生活和樂趣。
執法公平公正 促進公眾配合
因此,政府在執行防疫措施規例時,須以公平、公正的態度處理。當中也有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在中區的酒吧區曾經被拍攝到有大批沒有戴上口罩的群眾聚在街上飲酒,當時的公眾地方群組聚集人數限制為2人,卻似乎不見警方蹤影;同一時期,家庭傭工周末放假聚集地點卻有執法行動,當中有十幾人更被定額罰款2,000元,這近乎是傭工月薪的一半。
若人們認為政府對個別團體有不同的待遇,容易引起不滿情緒,影響大家的合作精神。政府也注意到這些情況,並着手處理,以確保執法公正。
同樣,有些人會對政府實施的嚴、寬政策對象的決定有所抱怨。為甚麼可重開泳池,但泳灘卻繼續關閉?為何關閉公共圖書館和體育設施,但擠迫的巴士和港鐵卻仍然運作?大家感到沮喪是可以理解的。餐廳和酒吧在經濟上損失慘重,健身中心和體育組織同樣受害,其他很多行業也受打擊。打工仔擔心飯碗不保、家長希望孩子能回校上課,而我們都希望可以入戲院看電影、與朋友開派對、去聽音樂會等。
可是,要平衡各方利益而又能讓所有人都感到高興,卻並不容易。但醫療專家和政府可增加透明度以作解說,讓市民明白以甚麼準則和原因做決定。這有助滿足社會大眾希望:政府不只聽取最大聲或既有利益者的聲音,而是社區各方的意見。
與此同時,我們亦應考慮完善防控措施,例如可更專注於目標群組。如發現一些個案來自特定學校、餐廳等,那麼我們或可關閉該校或餐廳,並對密切接觸者進行檢測,而不是把其他所有的學校或餐廳全數關閉。
大家都不喜歡被規管或限制,我也肯定上周日梅窩泳灘上玩得興高采烈的人士也會同意這點。因此,我們必須讓措施更加理性、更針對性和合理地執行,以爭取市民合作。前路漫漫,讓我們在漫長的抗疫路上盡量好好生活。
▲ 疫情下,日常生活長期受到規限,令部分平民不好受。(資料圖片)
撰文 : 陳智思 行政會議召集人
欄名 : 國是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