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前補習老師做城市養蜂人 教小朋友學懂與蜂共存
發布時間: 2021/09/02
蜜糖味道香甜滋潤無人不愛,但它的第一手製作者--蜜蜂,卻是人見人怕。因拍翼時的「嗡嗡聲」聽來煩人,也因為尾端的針潛藏危險。作為養蜂人的佘焯成(Lancelot)則指,大家對蜜蜂避之則吉,卻不知牠們的重要性足以影響整個世界的生態,甚至人類存續!
佘焯成是位理科人,大學時主修數學,畢業後投身教育界,開設補習社教班授徒。現在的他卻搖身一變成為專業養蜂人,更和朋友共同創立本地養蜂保育團體「生態先鋒」。從冷氣房走到郊外,初時單純為了個人健康、滿足興趣,後來了解愈深,愈體會到保育的迫切性。決定回歸初衷,出力保育之餘,亦積極教育小朋友和大眾認識蜜蜂,破除恐懼迷思,學會在城市中與大自然昆蟲共存,一起由保護小蜜蜂開始,拯救地球。
「我們現在推廣的事叫城市養蜂(Urban Beekeeping),亦可以說是提供蜂資源。就像大家平日討論環保、植樹等,會提及水資源、碳資源,唯獨是蜂資源卻鮮有人說起,但其實這非常重要。因為蜜蜂授粉的行為對地球、人類關係密切,我們有高達七成的食物,需要仰賴蜜蜂授粉才能有收成。」
蜜蜂消失將致糧食短缺
Lancelot解釋蜂資源的迫切性:「花朵和蜜蜂的關係互為依存,蜜蜂需要採蜜維生,花朵亦需要蜜蜂為其傳播花粉,保持多樣性。但城市急速發展,以及整個氣候的問題,導致近年蜜蜂數目下跌,已經達到需要警剔注意的程度。你看食物鏈,蜂是最初那一環,通過授粉而維持地球的植物多樣性,從而影響生物的多樣性,整個生態平衡。」說地球生態看似有點遙遠,Lancelot馬上舉一個貼身又具體的例子:「所以說如果蜜蜂消失,人類極可能要面臨糧食短缺、食物價格上升的後果。」
正如螢火蟲只會在沒有污染的水源棲息,蜜蜂也是一個地方生態污染的指標。在香港,由於高度城市化,很少機會見到大量蜜蜂。沒有合適的生存環境,自然導致蜜蜂數量減少。社會發展的同時卻危害我們的食物來源,既荒謬又本末倒置。
但無論問題如何迫切,養蜂聽起來始終是從事特定工種的人需要做的事,並且只發生在新界或鄉郊地區。如何做到城市養蜂?「城市養蜂近年開始在世界各地興起,即在城區中放置不同蜂箱。外國差不多每個地方也有這類蜂箱,其中法國巴黎更是城市養蜂的先驅,在多達160多個公共建築上如聖母院大教堂、歌劇院等放置蜂箱,因而有著名的『巴黎蜜』。」近一點的亞洲國家如日本、台灣也已積極投入。「在東京銀座的商業樓宇天台,從05、06年幾個蜂箱開始,至今已發展至三十多個。而且每年採收到的蜜糖更可以供應給商場裏的租戶享用呢!」
成功採集「屯市蜜」
汲取外國成功例子,香港方面的進程原來早在2013年展開。位於尖沙咀的洲際酒店曾於2013年在天台養殖蜜蜂,建造蜂巢自製蜂蜜,成為香港首間酒店推行都市養蜂計劃,最後卻因地點問題而失敗告終。「我們後來了解到因為酒店臨海,一直吹着大風,蜜蜂一出來就被吹走,難以採蜜,結果統統飛走了。」Lancelot指「城市養蜂」要考慮的首要是地點,如是否近海、附近有沒有公園可採蜜。今年夏天,再接再厲,生態先鋒在信和集團旗下的屯門市廣場設置城市養蜂箱,成功採集到「屯市蜜」。
「一般人比較熟悉的蜜蜂是群居性的社會性昆蟲,然而世界約九成的蜂類都屬獨居蜂,比較怕羞,會獨自一兩隻飛來飛去傳播花粉,如切葉蜂、壁蜂、木蜂、蘆蜂與隧蜂等。」Lancelot不只一次強調,獨居蜂生性溫馴。「牠們不需要倚靠蜂巢存活,是城市養蜂的首選。用木頭和其他物料搭建小小的蜂箱,已可為獨居蜂提供基地。這些蜂箱可放置在家居露台或公園任何角落,便可以在自然環境中增添蜜蜂授粉的機會。」
不同於蜜蜂的後腳有儲存花粉的功能,獨居蜂全身都是絨毛,覓食時全身都會沾到花粉,沒有辦法很有效地把花粉黏在腳上,因此不會儲存花蜜,也就是為何獨居蜂數量多於蜜蜂卻少為人知。「獨居蜂的體形較小,能觸及小型花朵,也會訪單獨的花,飛行範圍比蜜蜂更為寬闊,身上掉落的花粉四處散布,授粉能力比蜜蜂更強,這種現象被專家稱為pollen shower。而且獨居蜂因為害羞,為生存遇人通常會先逃跑,不像社會性的蜂有領域性,比較會出手攻擊,因此獨居蜂的存在對人類來說相對安全。」
---------------------------------
冀孩子知道蜜蜂是重要昆蟲
保育的責任需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Lancelot希望能將城市養蜂的理念擴展至學界。去年2月,他起動名為「香港.城市養蜂.200」的計劃。當客人購買指定原蜜,其中10元便會捐給該計劃。當集齊200位捐款者後,便會捐贈一個「獨居蜂屋」予香港一間學校。透過這項計劃,學生能夠在學校近距離觀察獨居蜂的生態,保育同時推廣大自然教育。
要在學校養蜂,未有清楚了解的人聽見必會擔心小朋友被蜜蜂螫傷。不過Lancelot講解後,老師、學生以至家長都很歡迎。「獨居蜂本性非常害羞怕人,除非你大力去襲擊蜂屋和竹管,否則不會有被螫的可能。最適合讓小朋友用來觀察,學習昆蟲知識。」
校園設置獨居蜂屋
獨居蜂屋的作用,是讓獨居蜂鑽入竹筒內或孔隙內,然後築巢、產卵,繁衍下一代,功能有如人工育嬰室。當獨居蜂找到一個合適的蜂屋時,她會為她的第一個蜂寶寶收集花粉與花蜜,並黏在一起造成球狀,讓每個幼蟲吃,直到它發育至成年蜜蜂。
每隻雌蜂在她的生命周期會產下20至30個卵,並把花粉球放在蜂屋的管內。她亦會為幼蟲留下空間,讓幼蟲成長為成年蜜蜂。在同一條管道內,雌蜂會在每個幼蟲之間建造一道又一道的牆壁,並重複這個過程,直到整個管子被填滿。最後在管道入口處留出一點空間,再用葉和泥土封好,然後在蜂屋的另一條管道內重複同樣動作。
獨居蜂出生頭幾個月內,會在巢中生長,冬天便形成繭或蛹,約在春季或初夏時份成年。一旦成年蜜蜂交配,雌性蜂便會負責尋找合適的巢,周而復始。
另一方面,Lancelot積極推動「親子尋蜂之旅」,冀透過認識香港的養蜂場,讓大眾了解本地各種蜜源植物及蜜蜂在大自然的角色。可惜現時受疫情影響,導賞教學的活動需要暫停。
努力奔走的動力,是希望令更多香港學生認識獨居蜂的種類,了解蜂類和自然界之間的關係。「希望他們明白蜜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昆蟲之一,卻面臨着數量下降的嚴峻,影響生態平衡,然後一起努力去改變。」
作者:王嵐
責任編輯:李越樺
▲ 佘焯成希望公眾明白蜜蜂的重要性以及減少因誤會而起的恐懼。(受訪者提供)
▲ 獨居蜂屋適合放置於城市,有助增加蜜蜂授粉同時不會對日常活動造成影響。(受訪者提供)
▲ 佘焯成是本土養蜂人,2012 年創立「香港原蜜」,出產香港少有的原蜜。(受訪者提供)
▲ 今年初獲港島區一幢商業大廈的業主支持,得以在商廈天台擺放蜂箱試養,開創港島區擺放蜂箱的先河。(受訪者提供)
▲ 佘焯成初入行時拜葉偉強師傅學藝,後建立自己的品牌,傳承養蜂事業。圖為養蜂場。(受訪者提供)
▲ 佘焯成近年積極走進學校,向小朋友介紹蜜蜂知識。(受訪者提供)
▲ 愈多人認識蜜蜂的相關資訊,愈能破除社會對蜜蜂因無知而引起的恐懼。(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