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陶笛大師親執教鞭 樂當兒子的人生教練

親子廊

發布時間: 2022/10/12

分享:

分享:

陶笛,拉丁語為Ocarina,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吹管樂器。香港陶笛演奏家李文聰,正好取來作為自己的英文名,可見他對陶笛之熱愛。

他學習陶笛的經歷異於常人,當中命運的因緣際會,說來話長,卻造就了他對生命的不妥協。

他今年更寫了一本書給14歲的兒子,期望兒子往後的人生旅途會比自己走得更遠、更精采。

李文聰是香港首位複管陶笛演奏家,多次於亞洲陶笛節、上海風雅國際陶笛節等代表香港獨奏演出;更是世界最大陶笛生產商風雅陶笛的香港區代言人。

別以為李文聰出身自音樂世家,父母均望子成龍,專挑最好的東西來熏陶他成材,他不諱言:「我雙親從不干涉我讀書的事,也沒給我學甚麼樂器興趣班,反而會叫我甚麼都不用學,好聽的說是自由吧,我也慶幸有如此自由可以學自己想學的東西。」

年少時他會打工或省下零用錢去學古典結他,師承香港古典結他大師黃文錦。他在沒有父母的鼓勵和幫助下自學樂器,反而更加激起自己對追求音樂的決心。

他亦直言求學時因一心要學音樂,朋友不多。「我都覺得無所謂,身為藝術工作者,早已學會不為不明白我的人而發愁。」他這樣的性格到出來社會做事,難免會與人格格不入。

實踐音樂夢想

他憶述第一份是銀行工作,除了覺得沉悶,也是與同事不咬弦而辭職。但人生就是如此有趣,他在第二份工作中認識了太太。「我揀了去一間庇護工場工作,當中都是一些有自閉、智障的小朋友,盡管他們都有頑皮的時候,但他們其實思想單純,和他們相處很開心,當然最高興在此結識到太太啦。」他笑言。

雖說工作很愉快,但李文聰知道自己終極的夢想是要成為音樂人,所以婚後便不再在工場工作,至兒子出世後,更搬到南丫島開了間陶笛音樂Cafe,邊教音樂邊賣咖啡,為實踐夢想繼續下去。

到兒子適齡入學,一直都和太太有共識,會讓兒子在島上的村校唸書,免舟車之勞。「我本是自由派,但發覺兒子一路成長下來,沒有甚麼禮貌,做事無紀律卻不以為恥。」結果,當兒子小五開學後約兩個月,他決定為兒子退學,回家自己教。

李文聰對兒子的關愛,從他的書中一章內容可以體會到:「既然孟母能藉『三遷』留其名,相信孟母在天有靈,絕對支持我這個冷看千夫所指的『非典型』決定!再者,某些技能,不可能靠學校傳授。例如專業音樂技能、非港式的正統英語等等,除非你不懂,假使你懂,又希望他有所得着,必須長時間面對面每天親自傳授。9個月的寶貴光陰,我推掉所有應酬,棄舊電話號碼,自執教鞭。期間,我只教古典結他,陪伴他欣賞英語文學,絕口不提教科書。當然,時間關係,內容必須作有限度選擇,只能覆蓋他能力範圍可以應付的部分。每個小孩的領悟力、思考能力、反應能力各異,靠日常對孩子細心觀察來訂立課程,引導他遠離考試式音樂和港式英語(Chinglish)模式。」

對自己有要求

他又提到一定堅持教小朋友用實體字典,從小養成書卷氣。「不要貪方便,過早將手機交予小朋友,後果實在難以想像。」不過,那年教育局催促兒子重返校園的信件定期來襲,他明白到在家教學,只能夠維持一年,還得在新學年前替兒子找一所新學校。但五年級成績關乎中學派位,大部分學校都拒收插班生。幸好在新學年之前,他終於替兒子找到小學讀回小五。

兩年後升中,兒子提前數月獲得華仁書院取錄,他直言並不在乎兒子的成績,反而看重的是自己和兒子共同奮鬥的過程。還笑道兒子即使在測驗考試的日子,他依舊要兒子練音樂、讀文學、做運動。平日回家,若兒子膽敢用功課來拖延時間,一定嚴懲。

最後,他總結對兒子的教導,從來都是先要求自己。「與其說是飾演他的音樂老師、他的父親,甚至守護神,倒不如將目光放得遠一點,飾演他的人生教練,讓他可以把使命承傳下去。」

作者:郭秀芳

責任編輯:李越樺

李文聰的陶笛成就非凡,於北京考獲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陶笛考級教師證書(該考試已通過國家文化考試局認證) 。(被訪者提供)

因着兒子兩歲時患有嚴重濕疹,尋遍中西名醫均無效,才決定遷居離島,希望能改善兒子的病況。(被訪者提供)

在庇護工場內結識到太太,籌備結婚之初,亦因經濟問題,不被雙方家長看好。(被訪者提供)

他笑言信不信由你,就算兒子測驗考試時,他依舊要兒子練音樂、讀文學、做運動,沒有任何藉口。(被訪者提供)

在自己的 Cafe 中與歌手側田和兒子的合照。 (被訪者提供)

李文聰在疫情下不少工作和教學要停止,便想到寫書來記錄自己的生活及音樂歷程。(被訪者提供)

17 歲時,李文聰贏了 DJ 比賽,當了兩星期實習 DJ。左邊是崔建邦,當年在電台負責報交通。(被訪者提供)

李文聰讓兒子在家學習,他直言親自教授都是自我發現的一個好機緣。(被訪者提供)

這是 2013年風雅陶笛發行首枝香港人 Lee Ocarina 簽名陶笛 。(被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