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盛事之都 重「硬」更重「軟」
發布時間: 2023/10/28
香港以往有盛事之都的美譽,但經過3年疫情,復常步伐又較其他地方遲,使不少盛事移師他處,令香港盛事之都的招牌稍為失色。而疫後社會復常,但經濟復甦卻不如預期,舉辦盛事已不單是刷亮招牌和重振聲威的門面工夫,更有振奮人心及刺激經濟的需要和作用。
杭州亞運「零碳辦賽」 推動環保
特區政府其實有對症下藥,例如它與旅發局今年合共預留3.5億元,用作招攬大型盛事和國際會議展覽到香港舉行,並推廣在本港舉行的盛事。另一方面,在可見未來,一些大型基建,例如即將落成的啟德體育園,也令香港在搞盛事方面,增加不少能力和吸引力。
不過,在全世界「搶盛事」的大環境中,金錢和場地這些硬件只是搞盛事的基本考慮和條件。盛事主辦方近年愈來愈重視一些軟性的,甚至表面看來與盛事主題無直接關係的因素,例如環境、社會和人文等,以評估在當地舉行盛事能否得到額外效益。
以剛結束的杭州亞運為例,當地所有場館及相關設施,全部使用綠色電力,達到「零碳辦賽」的目標,亦是史上首個達到碳中和的亞運。剩餘的綠色電力,更能惠及附近民居,令今屆亞運開拓了大型運動會在環境保護方面的里程碑。這些成就既能令盛事有更多亮點,也能展現主辦城市的發展水平,推動永續發展,大大提高城市的名聲。
卡塔爾世盃排放多 反面教材
同樣是體育盛事,去年的卡塔爾世界盃則是反面教材。主辦城市卡塔爾宣稱,在舉辦過程中加入很多環境友善元素,例如興建了世界盃史上首個可完全拆卸再利用的體育場(974體育場),亦曾承諾該次是首屆碳中和世界盃。然而,卡塔爾世界盃估計製造了360噸碳排放,比上一屆俄羅斯世界盃的210噸多出70%。而所謂碳中和,亦被指未有計算所有在籌備階段的碳排放,以及一些因配套不足所產生的額外碳排放,比如由於住宿地方不足,令球迷需要從鄰國搭飛機來回卡塔爾等等。
另一方面,卡塔爾在建造球場和配套設施時發生的傷亡事件當中,亦被揭發當地政府未有制定完善和合理的勞工權益法例,以保障因工傷亡的勞工,飽受全球輿論批評,一些參賽球隊更在出場儀式中抗議。卡塔爾打算藉世界盃而登上世界舞台,但同時把自己的缺點和失誤暴露於世界面前,令舉辦盛事的宣傳效果毁譽參半。
搞盛事添ESG元素 助宣傳香港
香港在搞盛事方面的硬件和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七人欖球賽、沙特阿美石油團體高爾夫球公開賽,還有不少國際級巨星陸續來港表演,足以為證。
不過,若然杭州在搞亞運時,都能在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即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方面彰顯實力,香港作為中國頂級城市,未來在舉辦盛事時,或許應該把更多ESG元素納入考慮範圍,甚至列為關鍵績效指標(KPI)之一。這樣才能借助盛事,達到宣傳香港的目的。否則盡管辦得成盛事,但在環境和社會等方面卻惹來話柄,反而損害香港聲譽。
▲ 杭州亞運是史上首個達到碳中和的亞運,香港也可借鏡,舉辦盛事時把更多ESG元素納入考慮範圍,有助達到宣傳香港的目的。(新華社資料圖片)
撰文 : 易識之 公共事務顧問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