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自小失聽力靠自學苦讀 半百學霸戴助聽器 如常睇騷教書
發布時間: 2024/10/04
自小喪失聽力,卻無損努力上進的心。兩位年過50的聽障患者,在無聲世界內專注苦讀,最終分別修畢碩士及博士課程,成IT界專才及大學講師回饋社會。盡管一路走來不容易,聽障亦帶來種種難題,但靠着一部合適自己的助聽器,助他們消除困難、改善生活質量,無礙日常工作之餘,空閒時更可去看音樂會。
前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副主席李嘉耀現年54歲,出生時聽力正常,至兩歲高燒逾40度留醫一個月,出院後竟發覺對聲音全無反應,經耳鼻喉科醫生診斷為全聾。他憶述當年因太年幼無合適助聽器,說話及學習進度因而落後於同齡人,至三、四歲時入讀主流幼稚園,終有掛耳式助聽器可戴,外形相當巨大,卻只能助他僅僅聽到零碎聲音。「在唱遊堂不能唱歌,上課時聽不到老師說話,讀字也讀不到。」李嘉耀深知自己必須要比其他人更努力,雖受聽障所限,其成績依然名列前茅,成為當年少數可升讀大學的聾人,他分別到英國及加拿大修畢學士及碩士課程。畢業後考獲會計師牌,2000年回流香港從事IT行業。
曾因聽障被取笑歧視
今年52歲,現職港大建築學院博士後研究員、香港教育評議會執委的馮穎匡博士,自出生已對聲音無反應。至K2看電視愈坐愈近,媽媽思疑情況異常,經檢測後確診中度至嚴重弱聽。5歲才確診,馮穎匡當時已有助聽器可用,他卻指助聽器「好難用」,因外形巨大,要用布袋掛在胸口:「媽媽怕我把助聽器關掉聽不到老師的話,教我如何戴,替我開機卻沒教我關機,一到小息全部聲音同步放大,嘈到喊!」那時馮穎匡不解為何自己與他人不同,也曾因戴助聽器被同學取笑,覺得他好奇怪。「故至中學我都不肯用助聽器,聽力便變差,退化至嚴重弱聽。」
馮穎匡一直就讀主流學校,座位需被安排至前排,但也並非時刻都聽得見,要靠看口形猜老師在說甚麼。受聽障影響,他苦練6年方有廣東話口音,現在說話與一般人無分別。他笑言縱使難題處處,但聽障唯一「好處」是讓他能不受外界影響,溫習特別專注。聽不清楚老師說話便靠自學,他一直讀到博士畢業,現時在大學教書。
靠助聽器消障礙改善生活
靠努力突破自身所限,於學業、事業上表現卓越,無奈終究仍有困難無法克服。如李嘉耀指以前不能講電話,與人交談需重複講好多次才聽得到,開會時也要靠秘書寫紙交待詳情。直至10年前選用香港最新研發的全球首個「高功率136dB」入耳式助聽器,他的生命再現曙光。「50年來試過近二、三十款助聽器,都沒有如此效果。聽得好舒服,噪音大幅下降,會議期間更聽得到遠至20呎外的聲音。現在我更可看音樂會,在後排座位都聽到不同樂器的聲音。」他指連耳鼻喉科醫生也稱奇,全聾人士居然能看音樂會:「助聽器給回我一雙耳朵,像聽力正常的人般生活。」
同樣使用此款助聽器十多年的馮穎匡亦有同感,他形容助聽器為「萬能俠」,戴了才有自信,就連隔壁房間的聲音都能聽見。他指可於嘈雜環境能分辨不同聲音,轉用後教書時更毋須告訴學生自己身患聽障,甚至家人有時都會忘記他患聽障。「戴着這麼小的助聽器,與普通人完全無分別。這款最大分別是降噪、收音再進一步,使用時也不再需要調校至最大聲音,調低3格都好清楚,屬50年來首次。」他提醒聽障人士若不戴助聽器,聽力或因而減退,故找到合適自己的助聽器好重要。
65歲以上長者 1/3患聽障
中大耳鼻喉頭頸外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鄧志豪指隨年紀漸長,聽力退化相當普遍,常見為內耳耳蝸及聽神經退化所引致的對稱性聽力流失,通常從高頻聽損開始。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現時65歲或以上的長者中,每3人就有一位患聽力損失。
鄧醫生分享今年1月醫學期刊《刺針》發布的一項研究結果,發現聽障人士經常使用助聽器有助延長壽命,相較從未使用助聽器的聽障患者,死亡風險減低24%。這或與使用助聽器有助活躍社交、減少意外跌倒的風險,甚至延緩腦部退化有關,聽障人士的生活質量因使用助聽器而改善,也有助保持樂觀正面的情緒,維持身心健康。
新入耳助聽器易隱藏免尷尬
資深聽力工程師張日耀補充,聽障人士不願意使用助聽器的原因有幾種,分別為「覺得自己的聽力損失並不嚴重,仍聽得見,可遲些再配」、「助聽器放大雜音更覺嘈吵,唔戴好過戴」或「害怕被人知道自己患有聽障,會被歧視」。他指從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字可見,全球有逾8成患聽力問題的人士沒有佩戴助聽器,可見情況嚴峻。
以往聽障人士或覺得戴助聽器好麻煩,甚至怕被人看見,但現時隨科技發展,助聽器更漸變輕巧便攜,如現時香港最新研發的首個「高功率136dB」入耳式助聽器,輕巧外形如戴上普通藍芽耳機般,方便隱藏,使用者便不覺尷尬。此款更同時適合輕至中度、嚴重、深度至全聾人士,具備人聲辨識及記憶功能,於嘈吵環境下仍能保持背景寧靜,用家更覺舒適。
預防聽力損失小貼士
*減少長時間用耳機聽音樂,盡量將音量調至中至低
*避免長時間留在噪音環境,如需要可選用耳塞或降噪耳機保護聽力
*妥善管理健康狀況,因糖尿病、高血壓或影響聽力
鄧志豪醫生指,若發現聽力突然大幅下降,出現疑似突發性失聰的狀況,病人宜盡早求醫檢查聽力轉差的原因,切忌拖延。盡早接受治療或可回復部分聽力,甚至完全回復,繼而減低整體聽力衰退的問題。
====================================
攝影:曾耀輝、部分相片:iStock
作者:吳霆俊
責任編輯:周美好
▲ 前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副主席李嘉耀分享,會內三分二會員為65歲以上長者,卻不太肯戴助聽器,呼籲聽障者別放棄自己:「年紀大腦退化愈加速,不肯戴助聽器就更加聽不見。」
▲ 使用最新款入耳式助聽器後,港大建築學院博士後研究員、香港教育評議會執委的馮穎匡博士笑言:「有時忘記了自己患有聽障。」
▲ 中大耳鼻喉頭頸外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鄧志豪指,現在除了佩戴助聽器,亦有植入「人工耳蝸」的方法解決聽力問題。
▲ 部分聽障人士不願意戴助聽器,因怕被標籤及歧視。
▲ 助聽器分袋裝式、掛耳式、開放式及入耳式4種。
▲ 若發現自己經常重複他人說話,常聽不見門鐘或電話響、覺得別人說話好細聲、被家人投訴電視音量過大等,宜安排做聽力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