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縱非普選特首 民意壓力仍有可為
發布時間: 2017/03/02
雖然對很多人來說,特首選舉只是裝飾性的政治,毫無實質意義,但我仍覺得若連形式上的選舉也失去,則香港政治只會變得更糟糕。
市民反應期望 不可完全無視
當然,這並不表示我對現有的安排感到滿意,而是個人認為就算只是有限度的民主化,那依然會給整個政治環境注入一些類似民主政治的元素,以至在操作上總不可能百分百由某些單位、人物所操控。這種低度的不確定性或者不足以影響大局,可是在過程中,參與者不太可能完全無視市民的反應、期望,再而多多少少要有所回應。
由於我們的制度只是有限度的民主化,所以候選人沒有需要直接面向市民大眾,並爭取他們的選票。這樣的遊戲規則給候選人較多空間,避開一些尖銳問題,事關最後誰人當選,真的並非由大多數普羅選民所決定。
但就算避開了某些敏感的、尖銳的課題,始終候選人不得不提出施政理念、政綱。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還要跟其他候選人進行辯論。於是,他們總要對現屆政府作出評價,以顯示如果成功當選,未來施政將有何不同。而當有個別候選人乃現屆政府班底之成員時,那他們究竟有何評價,就更有意思了。
理論上,關於如何評價現屆政府,候選人大可以避重就輕,沒有需要拳拳到肉。但在香港政治文化環境裏,太明顯左閃右避,又或者只輕輕帶過,都很難向市民交代。若現屆政府大致上表現良好,沒有太大爭議,那可能還較易操作。不過,假如它在社會上引起強烈意見(無論是認同還是反對),則這個話題便很難低調處理。
而觀察目前特首選舉的情況,如何評價現屆政府施政,甚至很有可能成為整個競選過程中最熱的題目。
評價現屆政府 競選最熱題目
當然,一定有人會認為,一屆政府受人監督、評價,乃現實政治中的平常事,沒有甚麼大不了。是好評?劣評?見仁見智,將來自有公論。但問題是,在實際政治過程中,事情又沒有那麼簡單。
首先,仍在其位的政治領導真的可以不以為然嗎?早前選戰還未正式開始,參選人才初步發表政見,現屆政府領導已有所回應。是以正視聽?還是不喜歡人家以提出新主張,曲綫批評現屆政府施政?市民大眾看在眼裏。
再者,在競選期間,候選人肯定會被緊迫,要求他們界定清楚,日後執政時,將會延續過去5年所建立的政策方向?還是另有發展方向?就目前所見,基於現屆政府的民望,參選人紛紛劃清界綫以求自保。而在未來數周競選期間,這種壓力將有增無減,且看各候選人如何回應。
最後,這涉及原先政制設計背後的考慮。它是有限度民主化的制度,除了不想完全釋放政治權力外,還會以為這樣的安排有利於政治穩定——不單只是減低全面開放所有可能帶來的衝擊,而且也可以保證政策的延續和穩定發展。但自97以來的經驗告訴我們,當年一些人的想法只屬一廂情願,實踐的經驗並非如此。
雖然香港的政制未有完全打開,但在一個自由社會裏,政治過程中所產生的壓力,不會一切如某些人所願,令選舉及其引起的政治動力按理想中的劇本和編排發展。雖然是有限度民主化,但仍會在互動過程中擦出一些火花。
就此滿足?當然不是。進一步民主化依然是香港社會的一個大題目。只想說明,只要自由空間不減,政治仍有其微妙之處。
▲ 特首選舉雖然並非由大多數普羅市民所決定,但在選舉過程中,候選人不太可能完全無視市民的反應、期望,多多少少要有所回應。(資料圖片)
撰文 : 呂大樂 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