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特朗普鬆金融監管 重埋雷曼禍患

國是港事

發布時間: 2017/09/20

分享:

分享:

9年前,雷曼兄弟轟然倒下,宣告本輪金融危機全面爆發,浩劫餘波至今猶在。9年後,樂觀的全球市場和新政乏力的特朗普政府,似乎已經淡忘了歷史教訓,躍躍欲試地推進着金融監管放鬆。

特朗普寬規管 美經濟成賭注

不僅耶倫和德拉吉在Jackson Hole發出的警告收效甚微,費希爾的提前離去也使特朗普重塑美聯儲成為可能,新一輪的金融監管風險山雨欲來。

從雷曼事件審視當前局勢,我們認為,大型金融機構的監管和流動性的平衡是金融穩定的核心支柱。以修復金融活力、推動經濟復甦為旗號的金融監管放鬆,不僅可能引致深重的危機,更將觸發「監管競次——外溢衝擊」的風險循環,阻礙全球經濟的復甦進程。

全球金融監管放鬆需要三思而後行,循序而守度。在9年後的新形勢下,中國金融亦需順勢而為,加速金融監管升級,推動全球治理變革,進而支持區域金融穩定和經濟長周期復甦。

第一,大機構監管絕非政策賭注。2008年9月,隨着全美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美國政府陷入兩難賭局:一面是動用政府財政救助私企的道德風險,另一面則是金融機構「大而不能倒」的系統性風險。兩難之中,美國政府冒險放棄救援雷曼,導致投資者信心徹底崩潰,全球股市連續暴跌,金融危機由此進入全面爆發階段。此後,基於這一慘痛教訓,美聯儲構建了壓力測試體系,通過加強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前瞻性和綜合性監管,杜絕兩難賭局重現,維護了危機後金融體系的長期穩定。

但是,根據今年6月美國財政部報告,特朗普政府的金融監管改革將首先放鬆美聯儲壓力測試,並降低對大型託管銀行的資本要求。此舉將大機構監管連同美國經濟的長期發展,再次放上政策賭桌,以換取短期的增長表現。今年以來,美股市盈率和美國房價維持於歷史高位,銀行壞帳率則升至危機前水平。過鬆的金融監管將加速下一個雷曼的出現,使特朗普政府陷入相似的兩難賭局。

與2008年相比,當前全球貨幣寬鬆和財政刺激的政策空間更為有限,特朗普政府不再握有為賭局兜底的充足籌碼,因而將面對更嚴峻挑戰。

市場過度樂觀 打破流動性平衡

第二,流動性平衡方是穩定關鍵。危機前夕,雷曼以客戶資產為抵押,向市場提供大量融資。此舉擴大了市場流動性的充裕度,但嚴重削弱了流動性的強韌度。當市場恐慌來襲時,客戶紛紛擠兌而證券資產難以有效變現,導致雷曼無法進行清算,被迫走向破產。因此,2008年真正擊倒雷曼、貝爾斯登、美林等大型金融機構的,並非償債能力不足,而是流動性失衡。當前,美國財政部建議,放寬對大型金融機構的資本和流動性要求,並簡化沃爾克法則,以提高市場流動性。

鑑於目前全球市場情緒過度樂觀、VIX指數長期居於低谷,這一變革可能迅速打破流動性的平衡,推動流動性的強韌度向充裕度的過度轉化。一旦投資者情緒出現逆轉,將觸發擠兌浪潮和流動性枯竭,再度導致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突發性休克。

藉鬆綁加速復甦 卻陷更深危機

第三,放鬆監管實為飲鴆止渴。特朗普政府放鬆金融監管的主因,在於增強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意願,以加速經濟復甦。尤其是隨着當前稅改、基建政策嚴重緩滯,這一動機日趨強烈。但是,拆了金融監管的東牆,未必能補上財政刺激的西牆,反而更可能導致全局性崩塌。從歷史經驗來看,1980年代,為挽救陷入困境的存款機構,美國放鬆金融管制、擴大存款機構業務範圍,甚至不惜調降會計標準、放鬆資本金要求,最終卻因為道德風險、逆向選擇引發了更大規模的儲貸協會危機。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後,美國《商品期貨現代化法案》豁免了對場外衍生品的監管,是雷曼倒下和本輪危機爆發的重要根源。

由於美國貨幣政策正常化尚未完成,真實利率正處於歷史性低位,金融機構盈利能力仍弱。如果此時放鬆金融監管,金融機構為了彌補盈利空間的不足,將很可能轉向冒險的經營策略和過度槓桿水平,從而迅速形成新一輪的風險累積。

第四,風險循環侵蝕全球秩序。從全球視角和歷史脈絡梳理雷曼事件,「監管競次——外溢衝擊」的風險循環值得警惕。這一長周期循環分為3個階段。階段一,監管競次埋下危機隱患。1980年代,英國推行輕觸式的原則性監管,倫敦金融監管較紐約更加寬鬆,進而吸引了大量國際機構湧入。為與之競爭,1999年美國廢除《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大力放寬金融監管,導致了監管體系碎片化,為次貸危機埋下隱患。

階段二,外溢衝擊深化危機影響。雖然美國監管放鬆引致了雷曼事件,但是2008年至今,次貸危機漸次演變為歐債危機、新興市場貨幣危機和全球秩序危機,沉重損失轉由全球市場共同承擔,形成了行為與責任的嚴重不對等。

中國金融監管革新 防外溢衝擊

階段三,全球亂局重啟監管競次。本輪危機連綿至今而陰霾不散,隨着全球博弈升級和英國退歐推進,紐約、倫敦、法蘭克福等金融中心的競爭日趨激烈。如果特朗普政府倚仗不對等性,過度放鬆金融監管,將很可能在全球形成新一輪的「監管競次——外溢衝擊」循環。這將與當前各國在氣候、移民、貿易、貨幣和稅收領域的政策摩擦產生共振,惡化經濟金融風險和地緣政治風險,進一步加劇全球經濟復甦的不確定性。

第五,順勢而為堅守金融安全。較之於9年前,中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角色已發生重大轉變。基於中國視角思考雷曼事件,從舊歷史中汲取新經驗,有助於堅守國家金融安全的底綫。

其一,中國已經躋身金融創新的前沿,金融監管的升級革新成為大勢所趨。雷曼事件的根源之一,在於美國「金融大爆炸」後,以衍生品為代表的金融創新無序發展,而金融監管相對落後,形成了嚴重的監管空白和監管套利。當前,中國的資產管理、互聯網金融、區塊鏈技術、虛擬貨幣等金融創新蓬勃興起,亦伴生了多種金融亂像。因此,金融監管亦需革故鼎新,突破分業監管局限,強化穿透監管、功能監管與監管協調,及時覆蓋金融新業態、新產品,引導金融創新提高金融效率、服務實體經濟。

其二,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治理的支柱,主動防禦外溢衝擊已是力所能及。面對全球金融監管競次的現實風險,中國應當積極履行大國職責,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以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抑制全球外溢衝擊。同時,基於「一帶一路」建設和「金磚+」合作新模式,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以緊密的監管合作和政策協同,部分阻斷「監管競次——外溢衝擊」循環,支持區域金融穩定和經濟長周期復甦。

9年前,雷曼兄弟轟然倒下,宣告金融危機全面爆發,浩劫餘波至今猶在。(資料圖片)

撰文 : 程實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及研究部主管
錢智俊 工銀國際高級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