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一帶一路+英脫歐 利港吸外資IPO

國是港事

發布時間: 2018/01/18

分享:

分享:

英國預計會在2019年初正式脫離歐盟,這會為環球經濟帶來何等影響,還需拭目以待。不過其中一個為人關注的變化,相信是其他金融中心因而得到的機遇。

傳倫敦FinTech公司 擬遷亞洲

早前便有傳媒指,設立於倫敦的接近6萬間金融科技公司開始對新加坡感興趣,亦有顧問公司表示,不少英國金融科技公司有興趣將公司移至亞洲市場。

不管這些傳聞是否屬實,新加坡看來已早着先機,當地金融管理局去年10月底公布發展金融行業的「產業轉型藍圖」,希望未來每年在金融服務業及金融科技業創造4,000個新職位。

內企帶旺港股 吸引外資來港

另一方面,香港亦有機會吸引外資着陸。例如有報道引述消息,指數間大型投資銀行打算將業務移至香港,希望在香港處理更多亞太地區的交易活動。事實上,2016年在港註冊的英國公司數目上升4%至超過600家,當中一半以上以香港為區域總部。

除了吸引外資來港設區域總部,股票市場亦可能有新機遇。2017年香港雖未能蟬聯全球首次公開招股(IPO)集資額榜首,但集資額亦達1,282億港元,排行全球第三。英國脫歐後會否有更多海外公司選擇到香港上市集資,相信會吸引不少投資者關注。

近年愈來愈多內地企業選擇在香港上市,帶旺了香港IPO的同時,亦增加了內地企業在香港市場中的份額。根據2017年11月底的統計數字,在2,096間上市公司中,有49.7%(即1,041間)為內地企業,佔整體市價總值66.1%,較2011年的55.4%增加了接近兩成。

英國脫歐加上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可能為香港引入海外IPO的機會。據推算,直到2030年,亞洲基建每年所需資金為1萬億至2.7萬億美元不等。數目之大,對於倫敦證交所中500間以上屬於石油及天然氣工業、原材料業、建造業、電訊業或資訊科技業的上市公司而言,相信極具誘惑力。

香港作為內地與國際資本市場的橋樑,對於希望參與「一帶一路」的國際企業而言,亦有其吸引之處。早前貿發局指出,由於內地法制不健全及語言不通,英國企業首選依然是香港。加上滬港通、深港通等合作計劃,將會為香港持續帶來巨額中國資金,這些資金將同時帶來國際資源及資產。以上種種原因,相信都令香港「有機可乘」,吸納更多外國公司來港上市。

缺乏國際大品牌落戶 成隱憂

令人未敢樂觀的是,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在國際化上看來仍及不上倫敦證券交易所(倫敦證交所)。羅兵咸永道2016年曾對比倫敦、紐約、香港及新加坡證券交易所,發現從2010至2015年間,雖然有507間企業在港交所進行IPO,較倫敦證交所的400間為多,然而當中只有17間是海外公司,遠被倫敦的125間拋離。直至2015年12月31日,香港只擁有41間國際上市公司,在4間證券交易所中為數最少,較排行第三的新加坡的286間少近86%。

再者,近年已鮮有國際大品牌在香港上市,近月更有已上市大品牌撤銷在港掛牌。嘉能可(Glencore)與現稱Tapestry的Coach等兩家在香港作第二市場上市的國際大型企業,在短短一周之間都宣布撤銷在港掛牌,令香港第二上市企業只餘下5間。香港若要維持多元,亦要關注如何吸引更多國際大型企業來港上市。

香港股票市場是否有足夠的競爭力吸引外資落戶,從沙特國營石油公司阿美的上市地點決定,相信會得到啟示。沙特阿美正準備明年上市,市傳會集資1,000億美元,有機會成為全球最大市值的上市公司。據指,現時海外上市候選地點包括香港、紐約、倫敦及東京。

沙特阿美謀上市 英改例拉攏

各地為了吸引這間巨企,出盡法寶。以倫敦為例,今年4月,英國首相文翠珊到訪沙特阿拉伯進行游說,同時當地監管機構亦正修改上市規則,為沙特阿美上市鋪好路。此外,英國政府更為阿美提供20億美元的貸款擔保。

從英國修改上市規則可見,脫歐之於英國的前景,不一定完全悲觀。雖然脫離歐盟可能令英國沒以往般輕易進入歐洲市場,不過亦有投資銀行家相信,脫歐後英國將會有較歐盟低的稅率。這種脫歐後重新得到的「自由」,可能令英國變得更具競爭力。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金融世界裏,甚麼是危、甚麼是機,畢竟並非那麼截然二分。不論未來一年的局勢有何變化,香港也必須保持警惕,居安思危。

英國料在2019年初正式脫歐,其中一個最為人關注的變化,是其他地區的金融中心或會因而獲得機遇。(路透社資料圖片)

機構 : 智經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