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綠置居恒常化頭炮 質量不容有失

評‧析‧天下

發布時間: 2018/01/27

分享:

分享:

房委會完成綠置居先導計劃景泰苑的檢討後,原則上同意特首林鄭月娥將綠置居恒常化的建議,惟因應現實需要,要求對首個項目的選址和規模作出調整,以務實心態推動新房策。

汲景泰苑模式 無法生搬硬用

房委會下周二將景泰苑檢討報告提交資助房屋小組討論,以便通過綠置居恒常化決定。據悉,房委會強調景泰苑的成功經驗,未必可全面套用在其他選址,認為林鄭一次過將火炭4,800伙公屋單位改為首個綠置居恒常化項目,規模過大,亦無先例,要求重新評估選址,並將伙數減至2,000個。

房委會支持綠置居恒常化,因公屋戶對置業有強烈剛需。房屋署的調查顯示,在75.6萬公戶中,有18%欲購綠置居,15%欲購新居屋,10%想買二手居屋。林鄭提出以置業為主導的房策,大增綠置居,有加快公屋流轉作用。

只是房委會對以火炭作為首個綠置居恒常化項目的質量有異議,底因有二。首先,景泰苑反應佳,皆因地點好,屬於市區樓,而且推盤的數量少,僅857伙,才能吸引大批公屋戶申請,超額近18倍,成功收回94%公屋單位,當中59%屬市區公屋戶。

林鄭或許寄望以大型屋苑作賣點,為首個綠置居恒常化項目打響頭炮。可是火炭屬於新界盤,離港鐵站相當遠,步行需要半小時,出入須接駁小巴,未必可吸引市區或現居於交通便利地點的公屋戶申請。加上公屋戶有很多選擇,故沒有迫切性申請。一旦當局強行推出,若反應不理想,不但影響首個綠置居的銷情,還可能妨礙未來整個計劃推進。

其二,綠置居並非獲所有市民支持,基層覺得政府將大批公屋單位挪作綠置居出售,只會延長他們上樓時間。盡管政府強調是「一換一」,公屋供應量不會有所增減,但因為房署要求公屋戶遷出時須還原單位,再交予房署翻新,卻確實延長了公屋上樓時間。

單位回收翻新 需時4月過長

以景泰苑為例,由公屋單位收回到翻新,再供重新編配需時118天,比原先計劃長了14天。政府宜想方設法縮短單位翻新程序和時間,才能爭取更多人支持綠置居。

綠置居恒常化是林鄭新房策的頭炮,固然不容有失,始終是摸着石頭過河,故推行時須謹慎行事,循序漸進,切勿操之過急,以免令計劃大打折扣。

欄名 : 社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