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主辦奧運如賭博 贏輸看城市規劃

評‧析‧天下

發布時間: 2018/01/27

分享:

分享:

平昌奧運會下月9日至25日舉行,但由於門票滯銷,南韓政府需要提供機票、住宿等折扣優惠以吸引遊客到訪,令人質疑奧運等大型體育賽事,到底是否能為主辦國創造巨額商機?

起初,多屆奧運都很少國家申辦,轉捩點是1984年洛杉磯奧運為當地政府帶來逾2.5億美元的盈餘,令其他國家看法改變,認為舉辦奧運能夠帶來無限商機,爭相成為主辦國。

須守三原則 增效益減浪費

洛杉磯居民鑑於以往各屆奧運均是超支收場,當年拒絕政府為奧運作任何撥款。由於沒有其他城市願意接手舉辦,國際奧委會只能作出重大讓步,開創先河同意由私人企業承辦奧運會,而非過往由政府一力承擔。

當時,洛杉磯奧組委向企業籌得1.3億美元,並盡量沿用已有的體育場館,興建新場館的開支則依靠民間集資而成。洛杉磯奧組委亦想到,可利用電視轉播權賺取利潤,結果得到多達2億美元進帳。

雖然洛杉磯的成功並非個別例子,但主辦奧運要賺錢,先決條件是經濟策略運用得宜。作者更把舉辦奧運比喻成一場賭博,往往輸多贏少,因很多所謂的短期經濟利益均沒有實現。

再者,不少主辦國本來就是熱門的旅遊地區,但在奧運進行期間,有些國家的遊客數目反而減少。

長遠來說,為了奧運而大灑金錢所興建的體育館,往往會被丟空。

作者認為各國若希望透過舉辦體育盛事,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應先做好城市發展規劃,再決定會否申辦奧運,以免興建不必要的場館,並花費大量資金。

國際奧委會在挑選主辦國時,亦要遵守三項原則以合乎經濟效益。第一、容許申辦城市運用現有場館舉辦賽事,避免盲目大興土木造成浪費;第二、客觀評估各申辦城市的發展條件;第三、鼓勵已舉辦過國家再舉辦。

撰文 : 林嘉莉

欄名 : 國金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