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老師的人品
發布時間: 2018/08/22
與不少媽媽聊天,發現對於愈是年齡小的孩子,老師比學校還重要。
以小學為例,孩子遇上的老師如何,基本上決定了這個孩子一整年的體驗。老師的學歷、培訓可以標準化,但為人卻無法標準化。老師如何對待心智、情感都還需要照顧的小學生,很大程度上不是取決於學識,而是人品。身在教育領域,也時常會聽到一些「小道消息」,比如某間學校的哪位老師抽煙喝酒,工作日也常常去夜蒲;哪位老師脾氣暴躁,對學生毫無耐性;哪位老師只喜歡「容易」的學生,對「難搞」的學生不理不睬……這些消息不知真假,卻有一點毋庸置疑,老師在教知識之前,先教的是待人接物。品性、視野、生活方式,如同咳嗽一樣無法掩藏,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不僅僅是學校,坊間的各種培訓課程也是如此。STEM教育概念掀起兒童編程的風潮,不少家長視之為「面向未來」的智力開發,從小學開始,讓孩子接觸機械人世界的語言學習。雖然兒童編程看起來只不過是移動幾個指令模塊,但對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要求非常之高,如果不在授課形式、語言和內容上,針對孩子的年齡階段和個性作出相應的調整,可能事倍功半,反而讓孩子對電腦語言從此缺乏興趣,因此十分考驗老師的授課能力。個體老師如何與學生相處、傳達知識,對學習效果而言,也是至關重要的。
一間學校,在外是教育理念、課程架構和整體聲譽,在內卻是每一個老師如何與學生相處,如何運作課堂。學校應該重視老師。老師也應該「為人師表」,對自身有所要求。
撰文 : 艾心
欄名 : 師心浮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