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中歐抗美影響 三路合作前景闊

國是港事

發布時間: 2018/08/31

分享:

分享:

過去兩周,本欄《特朗普貿戰 加速歐亞「去美國化」》、《中馬新局 京須檢討一帶一路戰略》嘗試透過中、馬關係進入調整期,來指出「一帶一路」構想到了全面檢討的關口;其外緣,自然是特朗普上任1年多以來,美國掀起的「無差別」貿易戰,將重塑全球政、經,乃至安全環境。而內因,則是中國自身發展的道路,以及內政、外交各項工作的優次與資源分配。

筆者將受特朗普貿易戰侵擾的國家分為三大類;其一,是首先遭殃,但幾無還手之力的墨西哥、加拿大,及其他美洲國家。其二,是政經實力、戰略資源較能與華府討價還價的歐亞經濟體。其三,就是介於歐洲大陸與美國之間的非洲、大洋洲諸國。

中歐合作 抵銷美在歐亞影響

上述大、小經濟體對特朗普的態度,端視其實力;如中國、歐盟者,可選擇戰,也可選擇談。實力弱者,尤其是美國的鄰國,也就只好逆來順受、輸少當贏。介乎兩者之間的日、韓、印度、土耳其等國,一方面與美周旋、軟硬兼施,同時也另謀出路,探索與中、歐、俄合作的各種可能。

在此大勢下,中國第一時間拒受特朗普訛詐,既展示談判的誠意,又在過程中堅持底綫;說明北京對華府的戰略意圖,作出了合適的即時判斷與反應。應對了特朗普首輪攻勢後,中方自然有必要盡速調整中長期戰略,好在持續的經貿戰爭中,取得有利位置、化被動為主動。

如上兩周本欄所論,歐亞大陸的安寧、互動、合作,自會強化其東、西兩端--中國與歐盟的內部向心力,並縮短兩者與美國的距離。在意識形態、安全利益上,美、歐是盟友,中方不可能指望歐洲諸國會聯華制美;然而,中、歐互信水平的提升、合作內容的充實,客觀上會抵銷美國在歐亞大陸,尤其是針對中國崛起的諸多動作。

可以說,特朗普對中、歐施壓愈大,北京就愈有開拓中歐合作領域的必要--中東、非洲、全球暖化、地區安全,皆為可供大做文章之處。在提升經濟獨立性,加強抗打擊能力方面,德、法政經領袖已由動嘴到動腦,或許很快便會動手。正當法國總統馬克龍批評特朗普「孤立主義」之際,德國外長提出歐洲要發展自己的電子清帳系統,不再依賴美資平台。

一帶一路以退為進 分遠近主次

就此而言,戰術上,中國在「一帶一路」的退,其實是戰略上的進。5年來,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構想,尤其是「亞投行」建立以降,無論如何解釋,始終予人從東亞到東歐,以中國為單一核心之感。如前文所論,不止美國,連俄、法、德、印等歐亞大國,也對北京的意圖將信將疑。

既如此,中國不如把「一帶一路」的工作分遠近、定主次。進一步轉化江澤民強調的「大國外交」,又推進胡、溫時期的「睦鄰友好」政策。以鞏固中國與「上合」諸國、「東盟10加3」的產業鏈與市場整合,為第一要務。以此為基礎,「一帶一路」的西端,即「西亞-東南歐-非洲」廣泛地區,就成為「中-俄-歐」聯手開拓的空間。

如此一來,中國的外交及國防資源,就可以集中到「東亞-中亞-南亞」使用,以應對上述區域複雜多變的政經及安全環境。與此同時,在「西亞-東南歐-非洲」與歐、俄合作,既增進多方互信,也降低中國威脅論、再殖民論的傳播,並分散各式政經風險。

及至近日,「北京-莫斯科」加強戰略協作,已透過解放軍參與俄國規模空前的軍演得以彰顯;除普京外,北京亟待爭取的戰略夥伴,就是德國總理默克爾和馬克龍;相比起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德國總理和法國總統,才真正左右特朗普貿易戰陰霾下,歐盟的外交轉向。

筆者相信,當歐亞大陸諸多政經、安全挑戰迫在眉睫,「中-俄-歐」溝通合作的空間正在擴大,問題只在於北京能否迅速掌握。例子之一,是德國外長炮轟特朗普不尊重歐洲,視盟友為敵手之同時,繼卡塔爾之後,德國政府主動支援土耳其,幫助該國度過經濟與金融危機。

與歐落實巴黎協議 搶外交制高點

在歐、俄、阿拉伯國家支持下,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暫時未見倒台之迹象,特朗普未必便能如願。中、俄視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協議為單邊主義行動,繼續推進與德黑蘭經貿合作;如何跟進,眼前就考驗歐盟領袖的判斷力與膽魄。

同一時間,馬克龍召見法國主要外交官,詳細闡明其國際思維;當中,便明確提到與北京、莫斯科、新德里對話的必要。而環保問題、非常前景,更是這位年輕的法國總理至為關心之處。恰於期時,特朗普宣布全球暖化屬「fake news」;並計劃推翻奧巴馬「能源潔淨計劃」。特朗普更明言:「美國人不再需要節油。」在其領導下,歐、美就綠色經濟的南轅北轍,正是可供北京努力的空間。

事實上,為阻援全球暖化而簽訂的「巴黎協定」,本屬法國重要而長遠的外交資產;在特朗普治下,美國退出後,最重要的參與者,發達地區就以歐盟為表代,後進國家當中,自然以中國為首。因此,如何與歐盟一同落實「巴黎協定」,是北京亟須爭取的外交制高點,以行動說明,中國的發展思路,並不只充斥着錢、錢,和錢。

環保、中東,是中、歐長遠合作的着力點;而中期目標,自然是提升中、歐在非洲的協作層次。和英國屬土遍全球不同,大部分歐洲國家,如比利時、意大利、法國的殖民經歷,多集中在非洲。直到今天,歐盟諸國與非洲的地緣關係、政經往來仍然甚深。

華加強在非洲協作 可符歐利益

歐洲在法制上、語言上,與非洲諸國多有聯繫;而中國的發展模式、基建實力和生活產品,又更適合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可以說,中、歐在非洲的協作,本就具有互補性,而非相排斥。進一步講,中國企業、外交,甚或國防力量進入非洲,又可以透過提供投資、貿易、發展機會,而穩定歐洲的後花園,減少非洲政經難民北上。

須知道,作為面對非洲北海岸的第一綫,意大利國會正就非洲難民問題,與德國鬧得不可開交。而客觀上,德國已接收了大量中東難民、土耳其移民,再接受大批非常人,該國經濟實力再強、恐怕也有吃不消的一天。可見,如何促進非洲的繁榮與穩定,對歐洲而言,不止是企業拓展的機遇,也牽涉到歐盟諸國社會的長久安寧。在這方面,中國自然是不可多得的協作者。

簡言之,愚以為,在特朗普貿易戰陰霾下,歐亞大陸要整合,北京須分兩步走、以兩層工夫完成「一帶一路」--「上合」、「東盟10加3」確實以中國為核心,而再往西的區域--非洲與中東,須盡量爭取與歐、俄合作,而不重眼前利益誰屬。總之,一個逐步排除美國影響力的歐亞大陸,是足以抵抗特朗普,也足以扭轉世界大局的;在此過程中,中國自然謹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環保、中東,是中、歐長遠合作的着力點;而中期目標,自然是提升中、歐在非洲的協作層次。(路透社資料圖片)

撰文 : 許楨 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總監、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副主席

欄名 : 中美博弈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