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中美貿戰背後 體制模式角力

國是港事

發布時間: 2018/09/05

分享:

分享:

最近中美貿易第四輪談判無果而終,反映雙方均未有達致妥協的意願,客觀條件亦未成熟。關鍵問題是美方在會上仍按301調查報告對中方指摘並施壓,但被中方頂住,反映分歧甚深一時難解。對此問題宜加深認識,方可掌握中美貿戰前景。

美學者批華 國家主導扭曲市場

美方的最根本要求是中方在經貿體制上作出「結構性」調整,其意為何須予確切了解。一個很好的總結是Georgetown大學教授Jennifer Hillman於今年6月8日對美國國會所作的報告,題目為《美國應對中國市場扭曲的工具》。報告中引述了多個美國政府的相關文件,包括:

(一)就中國有否依循世貿規章交予國會的2017報告(2018年1月發表)。報告就中國在貿易權限、出口、入口、影響貿易的國內政策、投資、農業、智權保護、服務業及法律框架等9方面作了檢查,認為中國入世後未有真正走向建立市場經濟,仍然是由國家主導經濟活動,結論是當年美國按現有條款支持中國入世是個錯誤,因為這樣無法推動中國轉向開放的市場化貿易體系。

(二)美國向世貿提交關於中國的報告(2018年5月8日發出)。報告按上述路綫向世貿投訴,指控中國在強制技術轉移,竊取智權、國家創新政策、中國製造2025計劃、任意的技術標準、政府補貼和限制外來直接投資等多方面的不當行為。

(三)301調查報告(2018年3月2日發表)。此乃按上述思路得出的實際行動綱領,也是啟動中美貿易戰的基本文件。這導致美國出台500億美元關稅清單,現已全面實行,而中國亦已作出等量還擊。報告提出中國的4大威脅:1. 對外資不公(股權限制及強迫技術轉讓等)、2. 按非市場條件推行外企技術授權、3. 不公平引導中資在海外併購以取得技術及智權、4. 支持通過網絡偷竊商業及技術機密。

美多邊+雙邊遏華 兩頭不到岸

依循上述思路及政策,Hillman提出了許多策略性及技術性的對付中國方法,包括聯同其他國家向世貿投訴中國,並由此重建美國對世貿的信心。她又不贊成中美雙邊談判,認為這樣單憑美國之力所得成果會較少。

實際上美國是以世貿多邊與雙邊談判雙管齊下打壓中國,但兩頭不到岸;雙邊談判縱有成果亦被美方出爾反爾丟掉,在世貿投訴則被中方代表反駁,進行了激烈交鋒,更在要求踢中國出世貿的投票中慘敗。

由於「美國優先」的孤立主義路綫挑戰全球及世貿,美國無可能做到如Hillman建議的聯同多國反中,而反被孤立。這不單出現在世貿,還出現在美國與盟友的G7會上,過去的鐵杆盟友德國總理默克爾還曾請來世貿及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領導開會,一同批判美國的保護主義。歐美英日等國央行行長均曾批評美國貿易政策。

促結構性轉變 謀遏中國發展

在世貿會議上,中國代表張向晨逐點反駁了美方批評,除指出美方許多關於中國的描述斷章取義、不盡不實外,還提出兩個重要觀點:

(一)世貿無明確的市場經濟定義,更不能以一國的模式要他國照搬跟隨。

(二)美方批評中國推行的產業政策,美方也不少,其祖師是18世紀時第一位財長Alexander Hamilton。一些他國代表也發言支持中國,如巴基斯坦代表便指出要允許各國按國情選取發展模式。

無論如何,從Hillman報告中可知,美國要求中國進行結構性轉變的最根本意圖,是要中國改變其發展模式及政經體制,並通過許多具體事項來進行,如終止其產業及科技發展政策和偷取技術等。這傳達了兩個重要信息:

(一)美國仍死心不息要按美國模式改變中國,因之前不成功而耿耿於懷(本欄8月7日文章「美憂中國政經威脅•發動新冷戰」),現要以貿易戰強迫中國轉變。

(二)美國深感威脅的,除了中國實力特別是科技能力追趕美國甚急外,還因中國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讓中國模式戴上光環,嚴重挑戰了美國模式,故要加以遏制。所以中美間的修昔底德決戰包括了模式之爭,也即是體制之爭。當然這殊不足奇,要保「一哥」地位不能不保其最根本基礎:美式體制及美國模式。

中國模式成效彰 美驚恐反擊

自新世紀初起西方學者便有了「北京共識」(Beijing Concensus)及非自由資本主義(Illiberal Capitalism)等理論,探討了中美模式之爭。到近年這已不單是學術討論而進入了美國政治主流,也因此得以啟動對華貿易戰,說到底乃模式之戰。這又證明了中國模式的有效,否則美國不致如斯驚恐。

習近平曾說中國要對本身的發展道路、模式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有信心,並總結為「四個自信」,看來是一語中的甚有分量之言。

有評論指出,美國要求中國進行結構性轉變的最根本意圖,是要改變其發展模式及政經體制,但因改變不成而耿耿於懷,以貿易戰強迫中國轉變。(法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凌鵾 經濟分析員

欄名 : 中美博弈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