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貿戰續升級 為中美挫傷計數

國是港事

發布時間: 2018/09/06

分享:

分享:

由於全球兩大經濟體的貿易爭議升溫,美國不停更改對中國產品徵收的關稅及當中所涉的貨品數量。為協助投資者評估貿易戰對宏觀經濟構成的潛在影響,我們作出了簡單的經濟分析(見表)。

與其他類似的分析方法一樣,我們的分析包含多項簡化假設,而且無法盡錄貿易爭議實際對經濟帶來的複雜影響,但能為評估通脹、企業利潤、聯邦收益及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提供一個框架。如同貨幣及財政政策以及貨幣變動等情況,貿易爭議帶來的影響還有眾多次要及其他可能性須作考量。

以下為四大類假設:

對消費者影響 半數或遭抵銷

美國通脹:進口關稅實質上是銷售稅,並會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問題是會轉嫁多少?最簡單的假設是消費者將承擔全部關稅。

例如,倘若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為20萬億美元,而政府對2,000億美元進口貨品徵收10%關稅,則美國消費者將承受0.1%的平均價格增幅(10% X 2,000億美元/ 20萬億美元)。對消費者的好消息是,此計算方法並未包括以下觀點:中美兩國的企業利潤下降,可能會抵銷關稅對消費者價格產生的部分影響。

此外,貿易戰對人民幣造成拖累,繼而打擊多種新興市場貨幣。新興市場貨幣走弱導致美國進口成本較低,抵銷了關稅的部分影響。因此,我們推斷提高關稅對消費者構成的影響有約一半會受其他因素抵銷。

關稅愈高 美企利潤跌幅愈大

企業利潤:倘若貿易爭議的影響全部反映在企業利潤之上,對2,000億美元貨品徵收10%關稅將令美國企業利潤減少相當於GDP的0.05%。由於企業稅後利潤約為國內生產總值的9%,即表示企業利潤將下跌約0.5%或0.6%。

倘關稅提高至25%,而貿易爭議的影響全部反映於企業利潤率的跌幅,則美國企業利潤將下跌1.25至1.5%。然而,當中部分成本可能會轉嫁給消費者。

此外,中國企業亦會承受貿易戰的部分負面影響,利潤率下跌可能會抵銷部分關稅影響。最後,倘若人民幣價值下跌(事實亦如是)並拖累其他貨幣下跌,亦會對美國企業利潤造成打擊。因此,我們估計美國企業無論如何將為關稅承擔約一半代價,其利潤率將會下跌。

關稅的影響比起企業利潤的規模相對溫和,因此可解釋美國股市為何反應不大,亦能解釋為甚麼科技股比重較高的納斯達克指數及小型股羅素2000指數跑贏跨國企業比重較高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標準普爾500

多間主導納斯達克100指數的大型美國科技公司如Google、亞馬遜等業務在中國市場有限,相對不受中國報復性措施的影響。同樣地,很多美國小型公司均專注在本地市場,其背後的供應不太可能出現主導道瓊斯及標準普爾指數的較大型公司所承受的負面影響。

稅項收益 略降聯邦預算赤字

聯邦收益:貿易爭議並非完全負面。繼減稅及增加開支後,聯邦財政赤字已由2016年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2%跳升至今年的4%以上,並可能於2019年達至5至6%。作為稅項的一種,徵收關稅會提高聯邦政府的收益。然而,在貿易爭議令企業利潤減少的情況下,企業稅收下降或會抵銷關稅直接產生的部分收益增幅。

此外,倘若貿易戰減慢創造就業或工資增長的速度,個人收入及薪俸稅稅收或會減少。我們估計倘若對2,000億美元的中國貨品徵收10%關稅,將帶來約佔國內生產總值0.1%的稅項收益,而25%關稅帶來的收益則約為國內生產總值的0.2%。有關收益將略為降低聯邦預算赤字,但絕對不足以遏止聯邦赤字急速增長的趨勢。

華難去高槓桿 恐致惡性循環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按目前滙率計,中國經濟價值為12萬億美元。倘若2,000億美元的中國貨品須繳納10%美國關稅,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可能會減少約0.1至0.2%。倘若其他條件不變,25%關稅會將國內生產總值的降幅擴大至0.3至0.4%。

對中國而言,好消息是所有其他條件並非不變。中國可以透過讓貨幣貶值緩衝部分負面影響,而人民幣自4月中以來已下降約9%。此外,中國可運用措施例如刺激貨幣及財政。中國9月將實施減稅,且中國人民銀行在過去四個月兩次下調存款準備率。因此,國內生產總值所受的部分負面影響可被抵銷,至少在短期內如是。

然而,「其他條件不變」不一定對中國有利。中國債務水平高企且經濟增長放緩,可能令其經濟難以去槓桿。此外,高槓桿水平可能造成惡性循環--增長放緩導致企業營運失利及違約,繼而令增長進一步放緩,並引致更多營運失利及違約情況。中國政府及中國人民銀行有能力避免有關情況於短期內發生,但放寬財政及貨幣政策可能增加公私營機構債務風險。因此,即使貿易戰的後果目前尚未顯現,亦會於稍後時間出現且影響更為深遠。

其他限制:我們簡單的計算亦未考慮中國對美國關稅的回應。任何報復性措施將可能提高中國的消費價格、降低中美兩國的企業利潤率及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並稍為增加中國政府的收益,而其公共債務現正上漲。

重申一點,我們的簡單計算無意作出準確的經濟預測。我們亦未考慮貿易戰對美國貨幣政策的潛在影響,美國可能因應貿易爭議而加緊或放寬其貨幣政策。相反,我們希望下列計算可提供一個有用的框架,以供考量貿易爭議可能對美國及中國造成的經濟影響,因為兩國的經濟情況均極為複雜。

最後一點,我們亦計算向所有中國出口至美國的貨品(總值約5,000億美元)徵收關稅的影響,即在目前可能須繳納關稅的2,000億美元貨品以外另加3,000億美元。

在對所有中國貨品徵收25%關稅的最壞情況下,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將上升0.3%,企業利潤佔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將錄得相若跌幅(整體企業利潤下跌約3.3%),而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亦會下跌0.8%。

另一方面,倘若原本對340億美元貨品徵收10%關稅的建議不變,貿易爭議的影響則變得微不足道。

進口關稅實質上是銷售稅,並會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然而中美兩國的企業利潤下降,可能會抵銷關稅對消費者價格產生的部分影響。(中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Erik Norland 芝商所高級經濟學家

欄名 : 中美博弈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