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拓有聲書市場 須處理複雜版權

國是港事

發布時間: 2019/01/24

分享:

分享:

各類個人電子產品普及,正不斷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近年有不少人投向有聲書懷抱,閒時「聽」書作樂、溫故知新,即屬一例。

有聲書冒起,不僅惠及愛書之人,也為書商、作家提供更多展示作品的平台。在某些國家,有聲書產業已形成一定規模,香港這片彈丸之地,是否也能受惠於這場出版業變革?

出版業變革 狗隻也能聽書

早前我們撰文提及,海外愈來愈多打工仔利用排隊、等車等零碎時間聆聽有聲書,香港業界要透過有聲書開拓讀者群,不無空間。不過,有聲書的潛在讀者群,不只人類。

有聲書書商Audible就向養狗人士「埋手」,鼓勵主人向狗隻播放Audible有聲書,聲稱根據其與一名研究狗隻行為的專家所進行的研究,這樣可以令狗隻更平靜及開心。狗隻也能聽書,或許教人難以置信,Audible就認為人聲有助令狗隻在主人離家後減少壓力,鼓勵狗主出門前為狗隻播有聲書。

跟紙本書一樣,有聲書的市場並不限於本地。根據內地分析機構艾媒諮詢去年有關中國有聲書市場的研究報告,當時預計2018年內地有聲書市場規模會增至45.4億元人民幣,較2017年擴大四成;而聆聽有聲書人數也預計會由2017年的3億,增加近三成,至2018年的3.8億。

報告也指,受訪的內地網民有33.4%未來傾向使用有聲書媒介閱讀。若有關報告的預計準確,內地的有聲書市場絕對值得香港書商和作者期待。

當然,開拓有聲書市場的策略,與實體書市場不盡相同。以中文文字作品為例,實體書版本只需要推出繁體字及簡體字兩個版本,便可滿足大部分讀者需要;但因各個地區和民族有不同的方言,若要更好迎合受眾,可能需要推出不同方言的版本,如普通話版、粵語版、客家話版、山東話版等。某方面看,推出多個版本是為作品創造更多商機,但同時反映其製作需要投入更多資源。

衍生主播工種 惟競爭亦大

發展有聲書產業,不僅為書商、作者帶來商機,更可以衍生新工種——為有聲書配音。有聲書主播在內地是一門名利兼收的新興職業。在網絡音頻平台上揚名的有聲書主播,地位不僅是主播,更恍如明星,可以有多達數百萬名「粉絲」,收聽作品人次也以數百萬計。他們既可賺取平台給予的錄製費,也可就錄音書的銷售分成,以至獲得音頻內容頁面上的廣告和打賞。

同一時間,內地網絡音頻平台也提供門路,協助有志投身有聲書主播者入行。「蜻蜓FM」去年便舉辦「天聲計劃」比賽,讓參加者播讀經典及網絡文學作品,並由網民公投決定結果。「蜻蜓FM」承諾為得獎者提供培訓、資源及資金方面的支持,幫助他們開拓影視綜藝、電商等範疇的空間,並把他們打造成主播品牌,建立商業化模式,由幕後走向幕前。

當有聲書主播看似風光,但其實「談何容易」。內地最成功的有聲書主播,據報每月收入超過100萬元人民幣,不過有主播指出,收入最多的主播是金字塔頂尖百分之二十的人,多數主播賺的是「辛苦錢」。內地另一網絡音頻平台「喜馬拉雅FM」有聲書負責人去年曾表示,一本有聲書平均會有200多名主播報名爭奪,而參與過有聲書節目錄製的主播已有2萬多人。由此可見,這個看似新興的行業,競爭已相當激烈,要脫穎而出並非易事。再者,若然是有意在香港做有聲書主播,本地「聽」書者的數量及熱情能否與內地比擬,也是要考慮的問題。

有聲書環節多 版權如何演繹?

要開拓有聲書市場,還有不少問題要處理,尤其是版權問題。有聲書的製作及發布,可能涉及作者、作品權利受讓者、錄音作品的製作者、錄音作品傳播者、傳播平台等,相關環節和人物、機構眾多,可能容易出現版權糾紛問題。

另一個困擾作者與出版商的問題,是文字作品的有聲版該如何演繹。作家兼有從事有聲書出版的Neil Gaiman就分享,一位著名作者曾向其表示,寫了一本是由一名20多歲黑人青年作為敘述者的書後,卻發現有聲書版本是由一名50多歲的白人女性演繹。由此可見,若作者對作品的聲音演繹毫無決定權,隨時會「激到一頭煙」。

作者和出版方各有考量,不易協調。Neil Gaiman就指,如果作者在生,並且可以聯絡得到,由其出版的有聲書會交由作者決定配音人選。他又建議,作者應該關注自己有沒有出售製作有聲書的權利,並了解自己能否對由誰演繹有聲書、有聲書如何製作等事項提出意見。有聲書的潛力,無疑不容忽視,但作者和出版業界要把握當中機遇,看來必須有妥善計劃。

根據研究報告,去年內地有聲書市場規模預計會增至45.4億元人民幣,較2017年擴大四成。圖為青海省西寧市一間圖書館提供有聲書予市民聆聽。 (中新社資料圖片)

機構 : 智經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