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盲點

寫意坊

發布時間: 2019/01/25

分享:

分享:

寫這個專欄也有幾年了,常常對教育、家庭育兒發表意見,其實在心底,我沒有定見,常覺得教育接近化學、玄學,不同理念的人在一起,一定會激發出不同的效果。

某次跟教授前輩聊天。她近六十歲,在美國任終身教授多年,最近因兒子到香港來工作,所以她多停留幾周,見見朋友。我們本沒有聊育兒經,只是愉快地喝茶、吃點心,說一說學術上的事。臨走時,在扶手電梯上,她突然回過來跟我說:「我跟好朋友的情況很相似,職業比較出色,可兒子卻跟我們太不一樣。」她所說的好朋友也是一位教授,我認識。之後她拉着我說了一番話,大致是:她並不是虎媽或羊媽,她以很開放的理念去養育孩子,可是到頭來還是會遇到許多她自己也不曾預期、不知道怎麼處理的困難。她與朋友在學術領域能獨當一面,在家庭方面為甚麼會如此,她們從來也沒有找到答案。

我也沒有答案——與我認同國際課程的原因一樣,喜歡這種課程尊重思維,多於答案——我從來都很清楚的是,紙上談兵怎麼也不能捕捉生活的全貌,父母過於自信的時候,就會出現非常多的盲點。

上周參加一個校外培訓的工作坊,關於如何展開有難度的對話,如跟上司要求晉升,或者協調工作上遇到的不公平等等。現場的老師們很快就發現,這種處理「艱難對話」的技能,對父母來說也很重要,比如面對女兒不願意分享任何學校的事,媽媽該如何找到突破口?我對朋友感歎,這是做中學老師的好處,常常接觸到學科之外的臨界知識,與生活密切相關,因此能時時從不同的身份、角度提醒自己。這也算是人到中年的全方位學習吧!

撰文 : 艾心

欄名 : 師心浮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