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對話之中的父母與子女

寫意坊

發布時間: 2019/02/01

分享:

分享:

在處理艱難對話時,常使用到的理論工具是SCARF模式,Status、Certainty、Autonym、Relatedness、Fairness,通常繙譯為地位感、確定感、自主感、關係和公平感。雖然是術語,但離生活很近。

地位感是要認可對方存在的重要性,而不是詆毁、打擊對方。對話得以健康展開的基礎,是不會有一方想要快速逃離這場對話。父母跟孩子說話的時候,會察覺孩子的大腦像關機了一樣,聽不進去,無動於衷,那便有必要想想自己對話的目的,是打擊多過溝通嗎?

確定感是給對方明確的方向、指示,模稜兩可的表達只會讓對方失去聆聽的興趣。模稜兩可,常見的是在時間綫上無限擴展,從一件事說到一個月前的事,說到一年前的事。往往談話到了這個地步,就已經失控了——已經發生的事還能怎麼樣?下一步可能就是打擊對方的自信和自尊了。談話到底有甚麼切實的目的?愈準確愈好,不要不切實際地希望一場談話就能改變一個人,能改變一件事就已經不錯了。

自主感是對事情的掌控力,有些時候給對方一些自主感,也是重要的鼓勵。給孩子一些選項,總好過讓他沒得選。或者是與孩子討論出一些選項,更是對增進情感有益的嘗試。

關係是敵還是友?肯定有人問,父母子女,怎能以敵、友來分?SCARF理論建基於神經學研究,發現過去的經歷在人腦中儲存起潛意識判斷,會對人、事形成趨避反應。判斷敵友是人類的生存本能。如果之前的底子打得好,對話就容易展開。如果之前有很多不愉快的經歷,會不自覺對溝通造成很大的障礙。

最後一點公平感,既可以是以身作則,也可以是平等對待。上述種種,其實對任何種類的溝通都有效。

撰文 : 艾心

欄名 : 師心浮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