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5點說明 中國非陷中等收入陷阱
發布時間: 2019/04/08
人們對中國的經濟增長,始終有一種定見,而這本來是有充分理由支持的。對於一個大型經濟體而言,連續幾十年保持10%的年增長率是前所未有的,但中國卻在1980至2011年間做到了這一點。但如今奇迹落幕,自2012年以來,中國年均增長率已放緩至7.2%,而總理李克強最近宣讀的政府工作報告,更將2019年的增長目標設定在僅6%至6.5%的水平上。
中等收入陷阱 甚至可能不存在
對於那一大班中國懷疑論者來說,這堪稱是個「GOTCHA(成功捕獲!)」的時刻。畢竟,總理設定的目標下限,意味着相對過往奇迹走勢40%的降速。這似乎驗證了可怕的「中等收入陷阱」預言——快速增長的發展中經濟體在獲得第一輪繁榮後,再度回落到較為疲軟的增長。針對這現象的早期研究清楚預期:隨着一個經濟體的人均收入進入1.6萬至1.7萬美元的區間(參照2005年購買力平價計算),預期隨後便會出現約2.5%的持續增長降速。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算,鑑於中國在2017年達到這一收入門檻,其2011年後的增長放緩看來就很凶險了。
中等收入陷阱門檻 不再可靠?
但對於經濟系學生——即使是在我求學的時候——來說,最早被教導的一點,就是要警惕因數據挖掘(data mining)而產生的謬誤。而「中等收入陷阱」則是無數數字運算陷阱的典型例子。給我一個數據庫和一台功能強大的電腦,我就可以「驗證」幾乎任何偽裝成分析推論的經濟理論關係。在此,有5個主要論點可以駁斥目前普遍存在的所謂「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論斷。
首先,中等收入陷阱甚至可能並不存在。這是朗特•普里切特(Lant Pritchett)和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廣泛比對了125個經濟體在1950至2010年間經濟表現所得出的嚴謹實證研究結論。他們得出的結論,是一種增長不連續性和均值回歸的強烈趨勢。在最近於北京舉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薩默斯進一步評估了高增長發展中經濟體的可能走向,他將任何均值回歸型放緩,僅視為是一種彌合「奇迹後缺口」的趨勢。不用說,這種周期性增長缺口,與陷入那種長期增長陷阱的泥潭,是極為不同的。
其次,這個1.6萬至1.7萬美元的固定陷阱門檻,或許聽上去頭頭是道,但在不斷動態發展的全球經濟中,卻意義不大。自中等收入陷阱的早期研究於2012年發布以來,世界經濟增長了約25%——大概也會因此令中等收入「門檻」的衡量標準在此期間增長了相當的幅度。主要是出於此原因,近期的研究紛紛捨棄了絕對值的門檻,而是借助與高收入國家的相對趨同狀態來衡量陷阱。從這個角度來看,當發展中經濟體的人均收入接近高收入經濟體20%至30%水平時,危險就會浮現。鑑於中國人均GDP將在2019年達到相當於美國30%的水平(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現在正是要擔心的時候了!
中國經濟轉向 「再平衡」戰略目標
第三,並非所有增長放緩都是同質的。一個國家的GDP是各部門、企業和產品的多種活動的廣泛綜合統計。從一個部門到另一個部門的結構性轉變,可能會導致表面上的增長停頓現象,但其影響可能僅與故意「重新平衡戰略」的結果大同小異。鑑於中國正從高增長的製造業和其他「次級」產業,轉向增速較慢的服務業或「第三產業」,當前情況也是如此。如果這轉變本來就是中國戰略再平衡的預期結果,那麼增長放緩就不太值得憂慮了。
第四,中國在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嚴峻挑戰,遠比其經濟放緩是處於缺口還是落入陷阱的問題更為重要。趕超了位居技術前沿的先進經濟體後,中國會出現甚麼情況?這就是中國宣稱要從「進口創新」轉向「自主創新」的目標所向。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地位的對比,是試圖佔據前沿的發展中經濟體的相對比較參數。盡管存在周期性外部干擾——例如去槓桿化、全球經濟放緩、甚至是貿易戰——的暫時性影響,但追趕前沿並與其他各方協力推動以超越前沿,才是經濟發展的最終回報,而這一目標也體現在習近平主席對中國到2050年實現高收入地位的寄望中。
生產率增長 比GDP增長重要
最後,在確定一個國家的發展前景時,生產率增長遠比GDP增長更重要。因此我更擔心中國陷入「生產力陷阱」而非GDP「增長陷阱」。一組中國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針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新研究,與普里切特和薩默斯的工作一樣,對中國全要素生產力增長的最新評估顯示,在過去的40年中已經出現過幾次增長不連續性。但過去五年的基本趨勢令人放心:年度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約為3%,第三產業增長尤為強勁。因此盡管近期GDP增長放緩,但以服務業為主導的中國再平衡,正在為整個經濟注入有意義的生產力槓桿。
而今的問題,就在於中國是否能夠維持近期的全要所生產力增長軌迹——鑑於其針對自主創新日漸強勢的轉向,以及數量不斷增長的高教育水平知識工作者群體所催生的持續性服務主導型生產力,這顯然是可期的——並獲取持續升級其存量資本所帶來的好處。如果可做到這一點的話,上述新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未來5年中國的潛在GDP增長率可能會保持在6%左右。而這結果也與中國的長期目標極為契合。
所以,毫無疑問,中國的10%增長期已經結束了,這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實際情況是中國經濟正在實現從數量到質量的轉變。這表明中國將再次破除對其即將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普遍憂慮。
(作者著有《失衡:美中兩國的相互依賴》)
www.project-syndicate.org
▲ 中國正從高增長的製造業和其他「次級」產業,轉向增速較慢的服務業或「第三產業」,因此並非所有增長放緩都是同質的。(法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史蒂芬‧S‧羅奇(Stephen S. Roach) 耶魯大學高級講師、前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
欄名 : 中國經緯
資料提供 : Project Syndicate,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