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檢討後真相時代 信念須證據支持
發布時間: 2019/11/25
從前,有一位船主準備一艘滿載乘客的殘舊渡輪出航,他曾經對這艘船是否能渡過海洋產生懷疑,考慮過先費財費力檢查及維修,但最後他成功說服自己這艘船沒有問題,並真誠地懷着此信念,毫無憂慮地看着她出航,之後船沉沒了,所有乘客葬身大海,船主從保險公司得到賠償,事情就這樣完結了。
爭取自由 勿忽視守護真相責任
故事出自19世紀英國偉大數學家及哲學家克利福德(W. K. Clifford)的《信仰的倫理》(The Ethics of Belief)。克利福德認為即使船安然到達目的地,船主也是不道德的,因為他的信念不管多真誠及堅定,卻並非建立在合理的邏輯和證據上。克利福德的結論是「無論何時何地,任何人懷着缺乏證據支持的信念,都是錯誤。」
他更指出,一個人的信念不是私事;因為信念創建的過程及所引伸的言行,往往會影響其他人,並薪火相傳到下一代。故此,克利福德認為一個人輕易相信證據不足的論述是罪惡;他警告若社會上很多人都失去查找證據的習慣,人類會倒退回蠻夷時代。
克利福德的數學理論預見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他的哲學論據則彷彿預言了140年後席捲全球的後真相政治。2016年,後真相(Post-truth)被選為《牛津詞典》年度詞彙,其定義是「訴諸情感與個人信念,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在這方面,香港今天超英趕美了。
我們的家被兩股信念撕裂,讓人心痛又無奈;不斷升級的不單是警民衝突,還有各界的自以為是。爭拗表面上提升到道德良知的層次;其實是先不管論點是否合乎邏輯,是否建基於充分的證據,最重要是同聲同氣。加上大量似是而非的假新聞推波助瀾,情感亦總驅使人輕易相信自己想接受的。再者,在社交媒體時代,足不出戶已經可以圍爐取暖,同仇敵愾,影響社區,結果是各自造成偏離現實的大眾道德印象。
人云亦云自我陶醉 恐攬炒
根據克利福德,這些後真相信念不單不代表良知,實際上是傷害社會的不道德錯誤。撑警的人投訴社會秩序大亂侵犯了市民的自由,支持示威者的人則指他們為自由而戰;大家當然都有權爭取自由,卻往往忽略自己持守真相和真理的道德責任。耶穌就正正把兩樣連起來,他說「爾識真理(Truth),真理釋爾」,《新漢語譯本》譯作「你們必認識真理,真理必使你們自由」。在後真相(Post-truth)政治世界,克利福德和耶穌給世人貼地的提醒。(按照上文下理,耶穌原意是狹義的,他宣告自己就是那一位真理,特此聲明,以免在批判後真相的文章中出現斷章取義的不實陳述。)
一個人持有的信念和追求的自由是否合理,實在需要檢視是否有足夠的理據支持,不能人云亦云、自我陶醉,否則可能送自己和其他人上爛船,最後在大海攬炒。舉個例子,年年考第一不是能成為傑出政治家的憑據。
當然,大部分人收到的資訊有限制,克利福德要求每樣事情都先仔細查考、透徹了解才能形成合理信念,略為不切實際。「美國心理學之父」詹姆斯(William James)以《信仰的意志》(The Will to Believe)回應克利福德:詹姆斯認為,只要一個信念符合三個要求(可預期自己接受的、必須抉擇的、有重大意義的),即使證據不足,選擇相信也是合理。當中重點是第二個要求,就是信念的產生,是否一個被迫必須作出決定的選擇(Forced Option)。
資訊真偽難辨 修正理念須胸襟
詹姆斯Forced Option的定義是基於二元對立,非黑即白,只有兩個可能性的情景下才能出現的情況;他以基督教信仰作例子,「信他的人,不至滅亡,反得永生」,而未決定相信的人,自動作了不相信的抉擇(在這方面,不可知論者、無神論者、不信者並沒有分別),因此符合了Forced Option,故此,即使未有充分證據支持,詹姆斯認為這些信仰決定都無可厚非。
但香港的政治情況及意識形態其實不存在非黃即籃的「Forced option」。雖然不少人覺得香港現在二元對立,現實中香港人的信念應該更接近一個光譜:一個人譴責示威者「私了」、「裝修」等行為,可以同時不信任政府管治團隊的能力和誠信;一個討厭建制的人,可能認為只有四大訴求是不可妥協的;大眾對社會現況可以有多元的反應,理念及選擇回應的方法。問題是一個人擁抱的信念,到底是受客觀憑據還是個人情感影響多一些。
換句話說,香港人沒有理由不檢討自己現在持有的理念;一方面應該習慣為主觀情感想相信的查找證據;另一方面,在憑據不足的情況下,有準備修正有關理念的胸襟和責任感。當然,社會問題複雜,不少知識和證據我們未能掌握;但最少要承認自己持守的信念有限制;在後真相時代,收到不能確定真偽的材料時,要提醒自己避免因偏見影響良知。
引用《信仰的倫理》名句作結:「如果一個人持有某一個信念,但他刻意迴避任何可能動搖這個信念的書籍、內心的疑惑、別人的質疑,而且把這些異見視為冒犯的,這個人對人類是罪惡。」
(張恩榮曾任中央政策組研究主任、創新科技政策倡議者,現為照顧兩名孩子的全職爸爸)
▲ 香港人沒有理由不檢討自己現在持有的理念;一方面應該習慣為主觀情感想相信的查找證據;另一方面,在憑據不足的情況下,有準備修正有關理念的胸襟和責任感。(資料圖片)
撰文 : 張恩榮 前政策研究員
欄名 : 國是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