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群體免疫疑問多 疫苗成效待分曉

評論

發布時間: 2021/01/07

分享:

分享:

說起新冠疫苗,相信大家留意很多關於疫苗最新發展的報道,全世界很多地方開始為人民接種不同品牌的疫苗,尤其在美國及英國,已有數百萬計人士接種;而在內地、印度等地,也陸續為國民接種疫苗,香港政府也會最早在2月為本港居民自願接種。

根據最近新英倫醫學期刊的一篇回顧文章,英國現時已有6間生產商研發的疫苗獲得緊急使用准許,或在後期藥物測試當中,除了大家熟悉的輝瑞(Pfizer)及阿斯利康(AstraZeneca)研發的疫苗已開始接種,其他如Moderna、楊森製藥(Janssen)、諾瓦瓦克斯醫藥(Novavax)以及葛蘭素史克(GSK)也分別在第三期以及第二期的臨床測試當中,如最後測試結果滿意,亦會推出市場,相信整體疫苗的數量不會缺乏,足夠供各國購買。一些大國甚至和藥廠合作,在當地工廠生產,例如印度已和牛津大學的疫苗商合作在本地生產,供給印度數以億計的國民注射。

大部分新冠疫苗均需要注射兩劑,相隔3到4星期不等,但採用的疫苗載體方式則不盡相同。其中楊森製藥與阿斯利康均採用腺狀病毒載體,Moderna則與輝瑞相似,採用mRNA為媒介;至於諾瓦瓦克斯醫藥和葛蘭素史克則採用蛋白質為載體。根據現時數據,由輝瑞出產的疫苗雖然大部分人接種後安全,但亦偶有不良反應的報告,包括面癱、皮疹、呼吸急促或舌頭腫脹等,其中引發敏感性休克的嚴重併發症,亦較一般疫苗高達10倍,各地也有接種疫苗後死亡的個案,瑞士一名病重的90歲院友接種後死亡,過往亦有兩名臨床試驗人員在接種輝瑞疫苗後死亡,以色列最近亦有4名國民接種輝瑞疫苗後死亡。

輝瑞疫苗過敏 或與PEG有關

初步研究發現,相信過敏反應與作為疫苗外層穩定劑的polyethyleneglycol(PEG)有密切關係,現時較少疫苗採用PEG為穩定劑,待更多數據確定其關係後,藥廠有必要改善疫苗結構,以減少過敏反應;至於阿斯利康的疫苗,亦有參與接種者出現橫貫性脊髓炎等不良反應,相信當不同疫苗進入市場,更多未知的副作用和反應會相繼出現。

再者,由於進行臨床測試的時間較短,而測試對象大部分是白種成人,疫苗使用在其他族群、年齡層、孕婦等會否有不同的副作用反應,仍是未知之數。現時已有不同疫苗面世,以循證醫學方式制定的接種系統及接種安全評估,也是相當重要:既然疫苗不能提供百分百的保護,究竟甚麼時候需要考慮再接種?當疫苗供應不足時,可否採用不同生產商的疫苗,完成第一及第二次接種?當有病人在接種疫苗後有異常反應,又是否可考慮接種其他生產商的疫苗?接種不同疫苗之間有沒有安全指引?根據是次新冠肺炎的經驗,我們能否在將來的接種計劃裏,為病人度身訂造最有效的疫苗品種?

併發症全球呈報機制 助疫苗發展

另外,怎樣記錄大規模接種後出現的各種問題和併發症,也是每個國家及地區必須考慮的事情。一個完善的全球性呈報機制,對新冠疫苗的發展有莫大功效。現時本港的「安心出行」程式亦考慮為病人記錄接種疫苗的情況,除個人數據外,程式亦應為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作詳細紀錄,以供藥廠日後跟進及配合疫苗發展,造福社會。

現時大部分人認為,接種疫苗是解決新冠肺炎疫情的良方,但怎樣在社會達致群體免疫,很多專家仍未有共識。究竟曾經感染的患者與接種疫苗後的健康人士,在產生抗體的程度及時間長度會否不同?在各國大規模接種疫苗後,有需要定期為高風險人士進行抗體測試嗎?擁有新冠抗體,是否就不再發病,或減低其傳播性?究竟群體中要多少百分比的人士出現抗體,才不再受疫情威脅,可以放寬邊境限制?這些問題通通沒有答案,要待疫情繼續發展才可分曉。

(文章只代表個人立場)

大部分人認為,接種疫苗是解決新冠疫情的良方,但怎樣在社會達致群體免疫,很多專家仍未有共識。(新華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龐朝輝 香港醫委會委員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