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捉緊有質素的親子時間

親子廊

發布時間: 2021/03/18

分享:

分享:

面對家庭和親子關係的改變,Bill強調自己首要考慮的是兒子的成長與福祉,希望對他們的傷害減至最低。

兒子現時由媽媽照顧,Bill形容在管養上像在兩種價值觀下跟父母相處。因此,他會盡量讓兒子理解事情背後的因由,希望他倆能有獨立思考、批判及解難能力。他會跟大兒子解釋處境,並盡力讓小兒子感到爸爸沒有離開或放棄他。「所有優先次序都以他們為首。」現時他與幼子每星期可見面,每月有兩次到爸爸家留宿,過去Bill會駕車帶他參與大小活動,如溜冰、繪畫、感統訓練、基督少年軍等。「在當司機的過程中互相傾談,也是有質素的親子時間。」此外,他也讓幼子參與家福會的「大手牽小手」計劃,與其他離異家庭的哥哥姐姐結伴同行,由朋輩分享各自的處境,互相聆聽支持,能夠幫助孩子適應父母離異。

大兒子現時已大學畢業,雖然較少見面,Bill會讓他知道自己的關心,但盡量給予自由。他坦言也擔心父母的婚姻影響兒子,更曾與他分享自己已不再相信承諾,也自覺沒有人有資格作出甚麼承諾,不過仍會相信愛情,希望他有正面的感情觀念。

接納喜怒哀樂

離異過程拖延數年,Bill走過不少心路歷程,對傳統認為男士必須堅強的說法不予認同。「曾跟兒子分享過,接納所發生的事、接納自己的喜怒哀樂,即使真情流露、流淚,也是堅強和勇敢!」

作為過來人,Bill認為離異爸爸千萬不要收埋自己,在需要時應早點尋找支援,開放自己接觸一些未知的可能。他便積極參與為同路人而設的離異爸爸支援小組,除了藉此了解到法律程序、減少憂慮,在情緒上也有支持。他自言首次參與小組前也抱着忐忑心情,但別人的經歷就如一面鏡子。「有離異爸爸前後8年也未能達到共識,也有爸爸一直未能與不同住子女見面……相對而言,自己的情況已值得感恩。」他續稱,不同住的一方,因發球權永遠不在自己那邊,所承受的壓力往往沒人注意。「這一年間疫情持續,不同住爸爸更統統變了大型病毒,基本上難以與子女見面!」在離異爸爸的月聚中,大家會分享各自的困難及與孩子連繫的方法。

Bill的父母在2016年至2017年間相繼去世,他自言不想讓疼愛自己的人擔心,希望在天上的母親知道兒子好好活着。「人生只有向前,總要繼續走下去。好好面對問題,給自己時間慢慢解決,最終總會邁過難關。」

他現時會積極讓自己的生活質素好些,「因搬到村屋,閒時會在天台曬太陽、種花,看電影、聽音樂……」也會與小組內認識的離異爸爸聯誼,如相約morning drive、吃早茶、逛街消遣。「最近學了電單車,還想創點事業。未來若情況容許,也希望到外國生活,甚至帶小兒子到外地升學。」

責任編輯:李越樺

Bill也曾讓幼子參與遊戲治療,助他減低負面情緒,重建安全感。(家福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