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社工同路人支持走出困局 離異爸爸以孩子福祉為優先
發布時間: 2021/03/18
夫妻離異,需要面對各種繁瑣的法律程序及生活適應,加上一般認為離異對妻子的傷害較大,離異爸爸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往往較少人關注。香港家庭福利會為離異爸爸而設的支援服務,除為同路人提供多點出路,也希望給孩子兩個愉快的家。
由婚姻走到離異,未必如電視電影般需要大起大落的情節,只是雙方漸行漸遠,自然而然就走到那一步。
Bill與前妻拍拖4年後結婚,婚後一年多懷了長子,相隔9年次子出生。在大仔成長階段雙方雖有爭拗,但Bill認為婚姻就是如此,總有開心與不開心的時候。然而在爭執過程中,卻積累了很多核心問題無法處理。2011年,在一次爭吵中對方直接提出離婚,Bill二話不說便接受了,並在朋友建議下見輔導,約1年後,對方單方面終止了輔導會面。「當時的問題多是在大仔管教上,自己個性急躁,也會責罵孩子。輔導過程由第三者帶着自己用另一角度看事情,有助改善雙方的溝通方式;整體而言與輔導員溝通得很好,很真切。」
離異過程漫長
雙方其後沒有再提離婚,Bill稱,那時仍維繫着家庭關係,會一家大小往外地旅遊,也有夫妻生活。「至幼子升上小學後確診患有ADHD,一家人的注意力都轉移到他身上,大大小小的爭執繼而不斷發生。」
Bill自言可接受雙方有不同意見,但面對幼子的教養及學業,在價值觀及處理手法上有很大分歧,很多原則性的做法不能認同。至2016年,一次與幼子外出時選擇吃甚麼菜式,竟成為決定離婚的觸發點。
Bill當時與幼子細看商場的食肆指南,並逐一閱讀指示牌上的每個字,對方感到不耐煩而離去,孩子隨後追上,對方更叫兒子不用理會爸爸。Bill自覺既然被無視,不如正式離婚,自此同一屋簷下也不再一同吃飯。其後對方提出交予家事法庭處理,Bill因不希望雙方像打仗般,建議參與調解,並由2016年10月開始做了多次婚姻輔導,12月對方要求進入離婚調解。2016年12月,Bill被要求1個月內搬離居所。「最終還是要由法庭解決,2018年正式入紙離婚,至2020年11月法庭頒發離婚令,整個漫長的過程持續了3年多。」
先調解後上庭
Bill自言是次接受訪問,只是希望為面對離異而徬徨的人提供多點出路,讓更多人明白離異爸爸的需要,希望社會、法庭能多點平等對待;同時也讓必定受影響的子女,有機會得到合宜的支援和情緒處理。「最不希望的,是因自己接受訪問而引致對方及兒子受到攻擊或傷害。」
離異過程一路走來不易,Bill稱,身邊有人支持很重要,未必有甚麼實際的幫忙,但同行者能幫助自己尋求改變。他先後參與過家福會的多個小組,當中接觸到不少離異爸爸,都是入紙離婚後才由法庭轉介作調解。「上庭是去打仗,調解是協商,其實是互相矛盾,心態上很不同,雙方也難以溝通。」他認為先協調共親安排才上庭,可讓大家有一個討論的空間。
Bill由參與婚姻抉擇輔導、調解及親職協調服務,前後共半年多,由第三方帶領着商議兒子的探視安排、金錢分配,有較客觀的討論。「單是兩人自己傾,背後總帶着各自的憤怒,也有太多主觀意願,調解員的角色中立,會提出建議看雙方能否接受。」也讓他們明白如何協調才能做到兒童為本。
調解過程前後達數十小時,每小時收費約700元,花費不菲,但Bill認為絕對會比上庭由律師處理較佳,除了較便宜,也減少了上庭的爭拗,調解過程中亦能建立到一個基礎供參考,即使部分內容在上庭前被推翻了。
﹏﹏﹏﹏﹏﹏﹏﹏﹏﹏﹏﹏﹏
「非凡爸爸」離異爸爸敍事小組
日期:4月15日-5月20日
時間:7pm-9:30pm
地點:荔枝角道838號勵豐中心3樓302室
查詢:2465 6868
---------------------------------
社工:建立支援網絡
家福會註冊社工李慧敏(Mindy)及何美紅(Mavis)現時負責帶領「非凡爸爸」離異爸爸敍事小組。Mindy指出,不少離異爸爸最大的問題是未能完全發揮爸爸的角色,如見不到孩子,或見面時小朋友出現抗拒而不懂處理。「即使離異前和小朋友的關係很好,但離異後卻會因種種因素令孩子出現抗拒情緒,雙方相處困難;此外,也難與孩子的媽媽就照顧及教養上達成共識。」
她續稱,參與小組的離異爸爸年齡由三十至五、六十歲不等,社會上往往忽略了爸爸一方也會掛念孩子,該會每季會開辦小組,每月有恒常聚會,當中有分享、講座,亦有親子活動,如日營,派對等。有些爸爸即使自己的小朋友未能出席仍樂意參與,因看到別人能相聚也會開心。
Mavis補充,離異家庭有不同需要,如與孩子少見面,如何維繫關係?而隨着小朋友長大,或父母關係時好時壞,也會出現變化。「與孩子隔了一段時間見面可能又有其他新的問題,因此小組持續的支援很重要,除了離異爸爸可互相支持,社工亦會陪伴他們走過高低起伏,不開心時也有人打氣。」
Mindy續稱:「過往也有爸爸在經歷法庭程序時選擇放手,不再爭取,只是不想令小朋友夾在衝突當中。」她明白爸爸選擇放棄不容易,他們掙扎後的決定也有愛。「在小朋友成長中爸爸的角色很重要,始終希望有其他可行的解決方案!」
作者、責任編輯:李越樺
▲ 離異家庭在生活適應上往往遇到不同挑戰,但夫妻關係結束後,父母仍可以兒童成長的利益為大前提。(iStock)
▲ 爸爸小組協助離異父親適應家庭關係轉變,改善與前配偶的親職合作。(家福會提供)
▲ 大仔兒時繪畫的圖畫,Bill兩年前把它製作成立體項鏈,不時會佩戴在身上。(家福會提供)
▲ Bill在離婚調解時考慮到兒子的因素,決定自己遷出;同時希望兒子看到爸爸努力生活,讓他們都有正向態度。(家福會提供)
▲ 家福會的非同住離異爸爸親子日營。(家福會提供)
▲ 香港家庭福利會出版的兩本有關離婚適應的兒童繪本。(家福會提供)
▲ 香港家庭福利會出版的兩本有關離婚適應的兒童繪本。(家福會提供)
▲ 家福會向業界分享收集到離異爸爸們的心聲。(家福會提供)
▲ 參與小組的離異爸爸在社工帶領下用圖卡檢視自己的狀況。(家福會提供)
▲ 《兒童為本:離異父母共享親職手冊》,以實用練習引導父母嘗試與對方保持和平理性的溝通,由夫妻的角色轉變為「親職夥伴」的關係。(家福會提供)
▲ 家福會註冊社工李慧敏(左)及何美紅指,離異父母能建立以「兒童為本」的共享親職模式,可促進子女健康快樂成長。(家福會提供)